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論助企業規避風險

【看中國2016年10月12日訊】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花落哈佛大學的奧利弗.哈特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本格特.霍斯特羅姆,以表彰他們對契約理論做出的貢獻。

隨著全球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大,保持經濟發展的穩定性,減小每一個市場主體運營的波動和風險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契約理論的研究在保護市場主體穩定性方面有較為顯著的效果,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諾獎委員會的關注。

什麼是契約理論?

要想瞭解兩位教授的契約理論思想,還要從另一位經濟學家的研究說起。1937年時,著名經濟學家科斯有一個經典的論述,他認為「由於預測方面的困難,有關物品或勞務供給的契約期限越長,實現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買方也就越不願意明確規定該幹什麼。」通俗的講,就是中國人說的「夜長夢多」,時間拖得越久,契約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就越大,面臨市場上的各種經濟風險的可能性也越高。現實中有很多企業被「敲竹槓」,就是這個原因,因此如何保護契約的兌現就成了一個問題。

關於這一問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以威廉姆森為代表,主張比較各種不同的治理結構來選擇最能節約事前事後交易費用的制度;一種則是以奧利弗?哈特為代表,主張通過某種機制來保護事前的投資激勵。

企業如何避免被「敲竹槓」

假設一個買方和賣方要交易一個物品,物品的自然狀態在投產前通常是不可預見的,所以雙方只能締結一個契約。投資可能會產生N種不同的小物品,但是現實情況中每次交易環境下通常只有一種小物品被交易,而其餘的N-1個小物品都將面臨著市場風險,當N趨於無窮大時,無論未來狀態是否可以描述,投資激勵都將趨於零。

因此,哈特認為要合理分配由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造成風險的部分,他把契約中難以明確的這部分稱作「剩餘權利」。以企業為例,企業的本質是物質資產的集合,難以控制的部分則是產權,獲得產權者就會增加投資的激勵,而失去的一方就會減少激勵,如果增加的激勵帶來的勞動生產率提升的效果能夠彌補減少的激勵損失的生產率,那這種權利的轉移就是合理的。

哈特曾舉過一個真實的例子。有一個專門生產汽車模具的企業,模具造價很高,如果不賣給車企,就幾乎是一堆垃圾。這時,向車企提供模具的外部供應商就會被「敲竹槓」,因為早先簽署的合同不完善,汽車製造商以模具不能轉化為收益為由,強行降低價格以從供應商那裡得到原本想獲取的收益。供應商通過訴訟等手段耗費精力阻止被「敲竹槓」的威脅。但對於雙方和整個社會而言,都是一個無效益的結果,都會浪費社會資源。這時,如果通過轉移所有權的方法,令車企獲得模具的所有權,讓車企在內部建立相應的生產管理機制,令所有的汽車零件都在內部供應而不是外部採購,就能規避「敲竹槓」。

在市場風險日益增加的宏觀環境下,哈特的這種思想或許可以為企業規避風險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