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諾獎如此之多 中國感受錯綜複雜(圖)


大隅良典去年在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頒獎儀式上演講(維基百科圖)

【看中國2016年10月11日訊】(看中國記者華德編譯)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學雜誌《石英》比較了中日之間的差異。

日本生物學家大隅良典贏得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去年的得主是中國藥理學家屠呦呦,但自1949年以來,日本已獲諾貝爾獎25次,所獲科學類諾獎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於1949年中共掌權之前都離開了中國,在美國工作期間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兩者隨後歸化為美國公民。

一篇名為「日本為什麼能獲得那麼多諾貝爾獎?」在中國最普及的聊天平臺微信流傳,文章考查了日本所作的正確事情:

日本孩童從小就受教育對自然和科學好奇,日本民眾在一種驕傲感和對其自然環境親近感中成長;

中國家長過於關心孩子的物質滿足。另一方面,日本孩童受鼓勵要獨立自主,例如雖然日本父母為孩子付大學學費,但日本學生預期會打工掙錢支付生活費和花銷;

日本的科學研究比較獨立,很大程度上不受政府干預。日本學者不會因為研究中的挫折而感到有失業的壓力,使之全身心長期投入工作之中;

因為頻繁與其他國家的學者交流,日本科學家比中國同行有更寬闊的全球觀。日本還有世界級的科學研究設施,得到政府資金的強力支持。

微博上一用戶則從歷史角度對日中得獎差異作瞭解釋:日本贏得如此之多的諾貝爾獎非常正常,因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大多數科學成果是二、三十年前啟動的,當時日本富有而且願意投資於科學研究...然而,中國在1978年剛開始改革開放政策,更別說中國剛結束了十年文革...在中國許多有天才的人受到迫害」。

另一文則批評中國的教育體制,認為其「扼殺學生的獨立思考,因為大部分學生過著枯燥的生活,他們每天只去學校,然後回家再做海量的家庭作業,這是窒息他們的想像力」。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