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生百病的解讀(圖)


研究表明:打坐有益身心健康。(網路圖片)

素聞「氣生百病」,今淺薄議之。

《太平廣記》中記載唐朝武則天當朝的末年,有位益州老父,帶著一把藥壺在城裡賣藥,賺了錢就用來救濟貧困的人,自己平常不吃東西,時常只喝一點清水。凡是有病買到他的藥的,沒有治不好的。忽然有一天,他獨自到錦川去,脫衣沐浴,伸手到藥壺裡只選了一丸藥,自己吞了。他對眾人說:「我的罪期已經滿了,現在要回到島上去了。」頃刻間他變成一隻白鶴飛走了。

他治病時,每當遇到有認識的人,一定告訴人家說:「人的整個身體,就像一個國家。人的心就是帝王;心旁邊排列的臟腑,就是宮內的輔臣;身體表面的九竅,就是宮外的臣子。所以,心有了病,內外都不能救它,這和國君在上面胡作非為、臣子不能改正他沒有什麼兩樣。要想讓身體沒有病,必須先正他的心,不使心有胡亂的追求,不使心有狂妄的思想,不使心有過分的慾望,不使心迷亂糊塗,那麼,心首先要沒有病。心首先沒有病,那麼,作為心的宮內輔臣的臟腑,即使有了病也不難醫治,體外的九竅,也就沒有得病的因素了。

況且藥也有君臣之分,還有‘佐’有‘使’。如果要治病,用‘佐’藥當作‘使’藥去使,把‘使’藥當‘佐’藥去用,一點不起作用,還必然會擾亂自己,又怎麼能治好人的病呢?這又像治理國家。我用藥,常常這樣考慮。我常常遇到有人的心起不到心的作用,臟腑起不到臟腑的作用,致使九竅全都不正,全都受病,以至於讓好醫生見了都會嚇跑,好藥自然也起不了作用,還不知道自己已病入膏肓。可悲啊!士人君子們一定要記住!」

神仙故事中將心比作是帝王。而中醫也認為:心是五臟六腑之大主,因為心主藏神。所謂犯心,即情志致病首先容易影響心,當然也影響其他內臟。

《素問·舉痛論》:「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上面就是九氣,怒、喜、悲、恐、寒、炅、驚、勞、思。

「怒則氣上」,發怒的時候,氣容易上升,是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緩釋渙散,過喜,人的氣就容易渙。

「悲則氣消」,悲哀的情緒可以耗散人的正氣。

「恐則氣下」,恐懼的情緒可以使人的正氣下陷。

「寒則氣收」,使氣收斂。

「炅則氣泄」,炅就是熱,熱可以使人的氣外泄。

「驚則氣亂」,驚則使人的氣亂。

「勞則氣耗」,過分的勞累就耗傷人體正氣。

「思則氣結」,思慮的這個思,這種情緒太過可以使人氣結,結而不行,結滯而不行,停滯下來。凝結在一起。

至於「風生百病」一說,張志聰《素問集注》說道:「夫寒暑始傷於皮毛,風邪直透於肌腠。風者,善行而數變,入於肌腠則及經脈,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偏枯,或成積聚,或入腑而生,或入髒而死,邪氣淫佚,不可勝論,故曰:‘風者百病之始也。’」

歷史故事中多見積鬱成疾、憂懼而死的例子,果不其然!如此可見,修心養性乃人生第一要務。俗語說,「七分精神三分病」,現代醫學也重視心理健康,認為好的情緒和精神、心理素質有利於身體健康。人活著,「心首先沒有病,」如果能像那位益州老父那樣,通過修煉既可利益眾生,自己也終得善果,就更好了。

本文留言

作者李曉徑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