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債券市場「剛兌神話」已破

 2016-08-29 12: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6年08月28日訊】曾經在中國債券市場聞所未聞的違約事件,正越來越頻繁地發生。本月以來,當東北特鋼連續違約事件持續發酵之時,「15國裕物流CP001」未能按期足額償付,為中國債券違約事件又添一例。

工人日報表示,中國債券市場的風險正加速釋放。據統計,僅上半年,中國信用債違約總量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截至7月底,國內信用債市場共有18家發行主體的38只債券違約,違約金額達247.6億元。下半年,國內債券市場到期規模將高達4.44萬億元。其中,煤炭、鋼鐵等債券違約高發行業到期規模為7000億元左右。債券市場面臨的兌付壓力前所未有。

日趨頻發的違約事件和日漸增加的違約風險,正在打破債券市場的「剛兌神話」。

長期以來,在國內債券市場上,當企業尤其是國企,其債務到期無法兌付時,為了挽救信用、穩定市場、保護企業及投資者,總有大股東、政府等其他主體的接盤兜底。在種種隱形擔保的支撐下,處於「剛兌信仰」中的國內債券市場,在2014年以前一直沒有出現公開債違約。即便是「剛兌」被打破之後,不少違約債券最後也未出現實質性違約。

沒有違約的債市注定是不健康的。「在債券違約時,剛性兌付雖然能夠暫時保護投資人的利益,能夠緩解一時的社會矛盾和維穩壓力,但其本質是在‘麻醉’投資者的投資理性,使投資者喪失市場風險的判斷能力。

隨著企業直接融資佔比的提高和利率市場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將剛性兌付比作市場的「癌症」。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剛性兌付背後捆綁的隱形擔保增加了企業融資的隱形成本,也造成了金融資源配置的扭曲錯位和效率低下。剛性兌付使企業債務風險越來越高,槓桿率不斷提高,風險積累也越來越大。

文章指出,債券市場的良性發展必須打破「剛兌」,這已成為各界共識,也正在成為現實。2014年,國內第一支公開債違約之後,相關各方仍在做本息全額兌付的「剛兌努力」。而今年以來,債券違約接近70%是央企下屬子公司和地方國有企業等國有部門的債券違約,其中目前已經償付的不足15%。

隨著違約事件的發生,債市「剛兌屬性」最強的發債主體也摘下了「剛兌」的光環。

而隨著「剛兌」的打破,國內債券市場的變化已經開始。一方面,市場主體更加謹慎。今年前4月,已有上百隻企業債券推遲或取消發行,額度合計高達1009.1億元。另一方面,市場評級更加理性。今年以來,評級機構對發行人主體信用等級下調更趨頻繁,僅7月就有45只債券的評級被調低,創下年內單月新高。

毫無疑問,隨著債市剛性兌付的逐步打破,信用債風險將面臨市場定價,風險敞口無疑較政府隱形背書時代有相當幅度的上升。

但這或許才是債券市場的本來面目。當政府等隱形擔保讓位於市場風險之後,誰來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既然市場已經開始逐漸顯示自己的面目,那麼市場的法制架構就至關重要。」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所有的事情要依法地進行、依法地違約、依法地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中國評論新聞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