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推動財政事權改革為這事兒做鋪墊(圖)


中共現任總書記習近平(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8月28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日前,中共當局針對中央和地方的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問題正式下發文件。這是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的首個中央地方事權劃分方案,被視為財稅改革的重要標誌,財政官員稱將引發深刻變革。但有專家表示,這項改革本質上是行政體制改革,習近平當局是為這個在做鋪墊。

中共當局首次系統提出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

近日,中共政府發布了《關於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作出總體部署。《指導意見》的核心是加強了中央財政事權並明確地方事權,也就是哪些事情該由地方財政掏錢來辦。

其中,國防、外交、國家安全、出入境管理、國防公路、國界河湖治理、全國性重大傳染病防治、全國性大通道、全國性戰略性自然資源使用和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明確為中央財政事權;社會治安、市政交通、農村公路、城鄉社區事務等,明確為地方財政事權;大量仍為央地共擔事權,包括教育、養老、醫療、跨省基礎設施、環保等。

官媒《新華社》評論稱,「第一次比較系統提出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即政府公共權力縱向配置角度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文件。是捋順中國財政體制的治本之策,是中國財稅體制改革的根基之一。這項改革順利推進了,才能建立現代財政體制。」

習李欲破「政令不出中南海」固化籓籬

官媒也坦承,現行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存在不清晰、不合理、不規範等問題。政府職能定位不清,一些本可由市場調節或社會提供的事務,財政包攬過多,同時一些本應由政府承擔的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承擔不夠。「央地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不盡合理,一些應由地方負責的事務,中央承擔過多,地方沒有擔負起相應的支出責任;中央和地方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不少職責交叉重疊,共同承擔的事項較多等。」

香港《東方日報》8月26日發表分析文章表示,中央與地方的博弈愈演愈烈,一直以來「政令不出中南海」成為頑疾,其根本原因是中央和地方之間的權利之爭。一方面體現在地方政府各自為政、獨立成王,最明顯的是薄熙來主政重慶的時候,當時胡溫無法指揮重慶。

就在目前習李主政期間,這種現象仍然很嚴重。因政令不通,李克強曾拍桌子、要求國務院文件七天之內必須下發;習近平多次公開表示要突破改革的「腸梗阻」。

中央與地方博弈的另一方面體現在中央和地方的權利和責任問題——權利歸中央、責任歸地方,地方政府懶政怠政,依靠瘋狂賣地和亂收費斂財。

本質是行政體制改革 官員稱引發深刻變革

據《第一財經日報》8月25日報導,多位專家表示,《指導意見》對中央與地方如何劃分財政事權,及如何劃分支出責任給出了原則性的意見,並亮出改革時間表路線圖。然而,這項改革本質上是行政體制改革,牽涉方方面面,異常複雜艱難,最後改革效果還有待觀察。

有分析認為,此次針對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劃分意見,是首先以財稅改革來解決長期存在的中央地方矛盾,但是習李的改革必定會觸及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以最終目標還是改革中共體制,習近平當局是在為這個事情做鋪墊。

中央和地方的財稅關係方面的矛盾,要追溯到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當時重新劃分了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地方共享稅。但是,那次改革遺留了很多問題,主要歸結為中央和地方的財權和事權不統一。

據《21世紀經濟報導》8月26日報導,有中部省份財政廳預算處負責人表示,這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央地財政事權劃分是基礎,大致釐清之後,預算部門的工作才好開展,這個文件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據。」

該預算官員表示當前改革的迫切性很強。比如基礎養老,東北三省等地養老金當期已經出現「收不抵支」。另外,各級政府事權沒有釐清,政府職責沒有明確的責任主體,像食品安全等問題就很容易釀成公共事件。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李正鑫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