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人物特點,可以抓住讀者的心。(圖片來源:Pexels)
唐代名將郭子儀的女婿趙縱,請著名畫家韓干、周昉,各為自己畫一像,畫好後,先由趙縱的夫人,鑑賞品評。她說:兩位畫家都畫得很像,但是周昉的畫,更為出色。原因是:韓干的畫「空得趙郎貌狀」,而周昉的畫「兼移其神情,得趙郎情性笑言之姿爾!」這段故事,生動地說明瞭繪畫以及一切文藝作品,貴在「以形傳神,形神兼備。」
怎樣才能做到「形神兼備」呢?我們從文學藝術家們的成功實踐中,可以得到如下的啟示:
一、「目擊心擊」,認真體察
對於所欲描寫的對象,只有接觸他,才能理解他。只有理解得深,才能反映得好。有人指出:深入生活必須「目擊」與「心擊」相結合。就是說,不單用眼睛看,還要用心靈去接觸與感受。不是某種事物的冷靜的旁觀者,而是它的熱情的摯友。做到了「目擊」更兼「心擊」,與描寫的對象「息息相通,心心相印」,這樣才能諳熟客觀對象的外形與內蘊。描繪時,方有希望達於形神兼備的佳境。
二、善於適要,以少總多
描寫時應分清主次,抓住個性特徵,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平分筆力去描畫。」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用「善於適要」的辦法,去解決「物貌難盡」的難題。他總結《詩經》狀物的特點時說:「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日出之容,‘瀌瀌’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皎’日、‘嚖’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並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桃花的艷美,楊柳的深情,用兩個字便概括無遺。日的明亮,星的輝光,用一個字就描寫出來。竅門就在「善於適要」,抓住事物的特點,「以少總多」地表現出來。否則「大而無當」,「千言無益」,面面俱到,只能得到「纖細過度,翻更失真」的後果。
蘇東坡是個文學家,也愛好繪畫。他曾在燈光的照映之下,叫人把他映在牆上的頭影,畫在牆上,雖無目眉之細,但他的顴頰特點,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所以「見者皆失笑,知其為吾也。」抓住了人物的特點,形諸筆墨,便能「形神兼備」了。
三、細摹表情,動中出態
描寫人物應著力寫出人物的表情,在行動中表現他的神情儀態。不僅要寫出人物在「做什麼」,而且要寫出人物是「怎樣做」的。假如我們這樣寫:賈政叫丫環來喊寶玉,寶玉害怕,不敢過去。賈母叫他不要怕,只管去」。——這便是只寫了人物在「做什麼」,並未能寫出「怎樣做」,它沒有寫出具體的言語動作,看不出人物的表情和心態。自然談不上「形神兼備」。《紅樓夢》第二十三回中,卻是這樣寫道:
(寶玉)「正和賈母盤算,要這個,要那個,忽見丫環來說:‘老爺叫寶玉。’寶玉呆了半晌,登時掃了興,臉上轉了色,便拉著賈母,扭的扭股兒糖似的,死也不敢去。賈母只得安慰他道:‘好寶貝,你只管去,有我呢。’」
——這一段文字,把寶玉害怕他父親的心理狀態,以及賈母對寶玉的疼愛和她本人在賈府的無上權威,都活靈活現地表達出來了。難怪評點家們,稱讚它是:「神情宛肖」「此等筆墨,真可謂追魂攝魄」!可見,作家描寫人物時,細摹表情,動中出態,便可以收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總之,文學藝術家「揮纖毫之筆,則萬類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有像由之以立,無形因之以生。妙將入神,靈則通聖。」(楊慎《畫品》語)若能如此,以形傳神,形神兼備,便可能成為優秀的文藝作品!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