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精妙!神傳雅樂的流失與重整(圖)


音樂能感化人心,令人拋卻苦痛與憂傷。(圖片來源:Fotolia)

歷史悠久的神傳雅樂

雅樂指的即是優雅的音樂。雅樂是中國古代的宮廷音樂。雅樂的體繫在西周初年,由周公制禮作樂而定下來,建立起貴族子弟生活中的禮儀和音樂舞蹈,使音樂、舞蹈與宮廷禮節、郊廟祭祀等宗教活動相結合,這一部分樂舞就是所謂的「雅樂」。「雅舞」作為教化工具的樂舞藝術,它們一直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始終居於正統地位。如今宮廷雅樂樂譜已失傳。

雅樂舞蹈的主要內容是「六大舞」,又稱六代舞,代表六個朝代。有黃帝的《雲門》、堯帝的《大章》、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商湯的《大鑊》、武王的《大武》。

六大舞又分為「文」、「武」兩類。前四舞屬於「文舞」,後兩舞屬於「武舞」。文舞手持龠翟而舞,故稱龠翟舞;武舞手持干戚而舞,又稱干戚舞。這兩種舞都和帝王得天下的手段有關,所謂「以文德得天下的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的作武舞」。

與雅樂有關的禮儀

《周禮》所記載的西周和春秋時期的各種貴族禮儀,其中與雅樂有關的有:

郊社──祭天地神明的祭典;嘗杜──貴族祭其祖先的祭典;食饗──政治上、外交上的宴會等,包括大饗、燕禮、大射、養老等等;鄉射──鄉里中官員和地方鄉紳們比射的集會;王師大獻──戰爭勝利時舉行的凱旋慶典;行軍田役──用於軍事演習性質的狩獵。

在周朝的禮儀活動中,嚴格的規定不同的場面使用不同的音樂。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參加典禮的貴族受到倫禮教育的感化,造成一種莊嚴、肅穆、安靜、和諧的氣氛。各種主要典禮音樂的歌詞,大都載於《詩經》中的「大雅」、「小雅」、「頌」;少數屬於「南」。

樂器

雅樂的主要樂器是編鐘和編磬。兩者皆分上下兩層懸掛,大小不同的鐘與磬,敲擊可傳高低樂音。其他樂器包括:特鐘;特磬;柷(形方如鬥,上廣下狹,以槌擊之可發聲);敔(虎型木雕樂器,背上凹凸處,刷過就會發出樂音);古琴;搏拊(發出鼓聲);鼓;塤(像柚子般的圓形陶瓷樂器,表面有孔,口吹即可發音)。

隨著周朝的衰落和社會的發展,貴族們對於與各種典禮相匹配的雅樂,那莊嚴、神秘而又沉悶、呆板的特點,漸感厭煩,轉而注重起民間音樂了。如《樂記》所載,魏文侯「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睡著):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疲倦)。」因此孔子曾感嘆地說:「禮崩樂壞」。

亡佚、再覓與重整的過程

據《晉書.樂志》記載:西漢自七王之亂、景帝派周亞夫平定後,都城屢遭兵燹,不但絕無金石之樂,而且樂章遺失欠缺,無法再恢復完整。等到漢武帝繼位之初,所有的典章制度,都處於草創階段,因此,雅樂的流失,也就隨著時間的步伐而越發難以尋回。

及至三國時代,魏武(即曹操)討平荊州,獲得曾在蜀漢任職漢雅樂郎的河南人士杜夔,能識別舊時的法典律令,於是以他為軍謀祭酒,令他創定雅樂。

當時又有散騎侍郎鄧靜、尹商善二人,專門訓練樂工演奏雅樂;還有歌師尹胡,能歌宗廟郊祀之曲;舞師馮肅、服養,知曉先代諸舞;這些人才,都由杜夔悉數綜合組織並加以統籌領導。年代久遠的,詳察經籍典故;距離近的,採集流傳的故事,考據、融會於古樂;如此才開始設立樂軒、懸掛鐘磬。等到三國魏文帝曹丕黃初年中,柴玉、左延年等樂徒,又以創製新聲被寵幸,改其原有聲韻。

杜夔所傳的舊雅樂,有四曲:一曰鹿鳴,二曰騶虞,三曰伐檀,四曰文王,都是古聲歌辭。到了三國時代魏明帝太和年中,左延年更改杜夔所傳的騶虞、伐檀、文王三曲,並且自作聲韻節奏,其樂之名雖存,而聲韻其實有異。唯有杜夔的鹿鳴曲,完全沒被更改變動。每回正月元旦舉行大會時,太尉捧奉行禮玉璧,群臣接著依序行禮,而位居東廂的雅樂郎,就是作者呢。

到了晉朝初年,很多儀禮也用鹿鳴。至泰始(晉武帝司馬炎)五年,尚書奏請皇上,讓太僕傅玄、中書監荀勖、黃門侍郎張華,各作正旦行禮及王公上壽酒、食舉樂的歌詩。荀勖於是改除鹿鳴舊歌,另作行禮詩四篇。又寫了正旦大會、王公上壽歌詩並食舉樂歌詩,合十三篇。當時又下詔,讓中書侍郎成公綏也作,如今這幾人所作之歌詩,都一併採用。

相關軼聞

荀勖又製作新律笛十二枚,以調節律呂、匡正雅樂,端正各種祭祀禮樂大會,在殿庭之內舉行的禮儀。他自己說宮商音律都能達到和諧無間呢,然而評論者,都認為荀勖一己的這種說法,是「暗解」。

當時阮咸(竹林七賢之一)擅長音律,妙達八音,所以評論者,認為他的看法才是「神解」。咸內心常常譏笑勖所制新律,聲調過高,認為音律高,接近哀思,不合中和之道。每次咸參與音樂製作,勖都認為咸所制之音不協調,以為故意和自己唱反調,於是找個機會,把他調出京城擔任始平相。

後來有個老農,在田野耕作,無意中獲得商周時代的玉尺,於是勖就以這玉尺,來校對自己所重調、整治的鐘鼓、金石、絲竹的音域,發現每樣都短少一米。從此,打心底佩服阮咸對音律鑽研的精妙,於是又徵召咸歸隊。

勖接著以新調整過的音律,創作二個舞樂,其次又修正鐘聲。此時,正巧荀勖病歿,未能完成其志業。晉惠帝元康三年,下詔其子荀藩,繼父志修定金石音律,以施行郊廟祭祀大典。可不久,又值天下動盪、人心喪亂,往後就沒有能把這些雅樂記憶齊全的人出現啦。

結語

每一朝文化都有它的特殊性與持續性;一個文化背景裡所孕育出的不同史料,經常是後繼者模仿與突破的支撐點。在中國傳延千古的史實裡,我們也都看到,每當一次改朝換代或重大的社會變遷之餘,都有許多沉潛匯通的有心人站出來,顛沛造次,心志不移的汲汲於興滅繼絕的文化整理、禮樂重尋、傳道解惑的知識普及……等等:如孔子的彙編古籍、有教無類;劉向的校理眾書、編目提要;鄭玄的博古知今、遍注群經;乃至於三國杜夔、左延年,晉初荀勖、成公綏等人,為戰亂亡佚的雅樂,所盡的無限心力……他們或以個人的力量,或由朝廷的推動,分別為中華神傳文化,做了修舊起廢、變通傳承的偉大事功。

沒有這些熱心人士的鼎力幫忙與推動,沒有這些高瞻遠矚的有識儒生,盡心竭力,這些神傳文化的精華,無法流傳千年而不朽!雖然宮廷雅樂樂譜的遺失,已是挽不回的損傷,後人已是無能為力了,只能從史籍資料裡,去想像與體會或揣摩。這也是定在其中的事,因為原始神傳的東西,經過凡人無知的改動之後,當然就面目皆非,當然就會遺失囉!

本文留言

作者季黛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