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當心!結核病蔓延的危機(圖)

 2016-06-04 12: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結核病是一種由結核桿菌所引起的古老疾病,肆虐人類超過5千年,在醫藥發達、科學昌明的現代,不但未被消滅,甚至在全球各地蔓延開來,在未開發及開發中國家尤其盛行,愛滋病的蔓延和忽視結核病控制工作讓結核病再次成為全球性的一種主要慢性傳染病。


除了藥物治療以外,公共衛生的提升尤為重要,應倡導民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網路圖片)

數年前有一對分別罹患多重抗藥性、開放性肺結核的夫妻搭機去國外探親,由於兩人皆具高度傳染性,致使同機數百位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均須追蹤兩年,以確保未受波及,此事件一度在國際間引起軒然大波。還有一些學校、軍營、養老院等機關團體,偶爾也傳出結核病群聚感染的消息,由於許多病患沒有出現症狀,令人防不勝防。

傳染途徑

結核病的主要傳染途徑是飛沫和空氣傳染,不會經由無生命的東西傳染,必須直接或間接吸入飛沫才會得病。

當病患講話、咳嗽、吐痰、唱歌、大笑時會排出許多含有結核菌的飛沫狀粒子,這些飛沫在塵埃中蒸發乾燥後,形成穩定而有感染性的飛沫核,隨風飄散,當有人吸入這些微小粒子時,就可能受到感染。

通常和患者同住一室的家人或有親近接觸的人受感染的機率最大,而和病患接觸時間的長短,以及所處環境是否有良好的通風,也是影響傳染機率的重要因素。

散播風險

肺結核病人可分為開放性和非開放性兩種,開放性病人是指痰內含大量結核菌,會傳染給別人的患者,約佔1/10;而其它大多數痰內不含結核菌者稱為非開放性病人。開放性病人經有效治療後可以轉成非開放性病人,非開放性病人若不接受治療或治療不適當,也有可能變成開放性病人。

大約95%的人在剛感染時,會因為自身的免疫力而未發病,但仍有終身再活化(Reactivation)的潛在危險,只有5%的人在第一次感染後,結核菌會透過血液或淋巴液的散播造成肺結核或肺外結核(例如:結核性腦膜炎)。

結核病患只要規律服藥,確實治療,痰液或唾液中的結核菌數和活性就會大幅減少,所以真正的危險期是在發現結核病之前,病患和家人共同居住的風險,因此一旦確診結核病患,其它家人也要一併受檢為宜。

簡易篩檢方法

結核病的臨床表現千變萬化,起初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且症狀過程緩慢,時好時壞。人體感染結核菌,絕大多數個案是肺結核,但也有部分案例的結核菌會隨血液、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它部位,形成「肺外結核」,例如:腦膜、胸膜、皮膚、腎臟、骨骼、淋巴結、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都有可能,使得診斷更加困難。

肺結核患者常見的症狀包括全身性症狀、呼吸道症狀和胸部X光的異常。全身性症狀,如:厭食、疲乏、消瘦、微熱、夜間盜汗等;呼吸道症狀最常見的是持續咳嗽、吐痰、咳血、胸痛等。但是這些症狀也可能出現在其它慢性胸腔疾病,因此診斷結核病必須加上放射線學之變化,再以實驗室檢驗才能確認。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簡易的結核病篩檢方法,如果有以下情形,且分數加總後達5分以上,就要趕快就醫檢查:咳嗽兩週以上(2分)、有痰(2分)、體重減輕(1分)、沒有食慾(1分)、胸痛(1分)。

免疫力是得病關鍵

同樣吸入結核菌,有些人不幸中鏢,有些人卻能全身而退,關鍵原因除了吸入的病菌數量多寡之外,受感染者自身的免疫力更是關鍵。

當人體吸入含結核菌的粒子以後,體內的巨噬細胞首先迎敵,將結核菌吞噬,遏止它們在肺葉中繁殖生存。假如吸入的結核菌數量太多,或者巨噬細胞本身滅菌能力不足,那麼結核菌就可以在巨噬細胞內緩慢增殖,約4∼12週累積到達一定數量後突破巨噬細胞,再度釋放出大量結核菌,此時就會在肺部形成初次的感染病灶。

結核菌侵入人體後6∼12個月是最危險期,結核菌在肺內繁殖,免疫系統也和它激戰,使肺部傷痕纍纍,演變為鈣化、空洞,嚴重影響肺部功能。患者只要盡速接受適當的抗結核藥物治療,絕大多數可以痊癒,但沒有治療的話,三、五年內約有半數病人會死亡。

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論初期感染後未發病者,或發病後已治療痊癒者,殘存的結核菌仍可能躲藏在肺部疤痕組織內冬眠,等待被感染者抵抗力減弱時會伺機而動,造成肺部或肺外新的感染病灶。因此肺結核患者即使已經治療痊癒,仍須定期接受追蹤檢查。

老年族群、愛滋病患、末期腎臟病患者和糖尿病控制不佳患者,以及免疫功能較差者,都是容易併發肺結核的高危險群。

抗藥性結核病成新危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出的警訊,目前許多國家已面臨結核病發展為多重抗藥性(MDR-TB)的情形,且以全球每年50萬名新病例的速度增加中。

「多重抗藥性」結核菌是指結核菌對第一線治療藥物中,最重要的兩種藥物--INAH(Isoniazid)和RIF(Rifampin或Rifampicin)都產生抗藥性,主要原因在於病患沒有全程正確服用藥物所導致。最近甚至有連第二線治療藥物都產生抗藥性的「廣泛(超級)抗藥結核菌」感染案例傳出,使結核病的防治更為棘手。

多重抗藥性結核病的療程長達2年,能完成治療的病患不到一半,未治癒者到處遊走,成為新的危險傳染來源,使結核病疫情日益擴大。

治療原則

早期就醫、早期診斷和治療是對抗結核病的法寶,在多種有效的抗結核藥物治療之下,按規服藥2週即可大幅降低傳染力,持續服藥至少6個月以上,即可完全治癒。

為了避免治療中斷導致治療時間延長,世界衛生組織強力推薦每一位結核病個案均應實施直接觀察治療(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Short-Course,DOTS)。臺灣亦響應此號召,積極推動「都治(DOTS)計畫──短程直接觀察治療法」,由衛生單位培訓一批都治關懷員,以「送藥到手、服藥到口、吃完再走」的方式,落實痰檢陽性患者每天按醫囑確實服下藥物,這是目前公認控制結核病擴散最有效的方法。

除了藥物治療以外,公共衛生的提升尤為重要,應倡導民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嚴禁隨地吐痰,咳嗽或打噴嚏時要用衛生紙或手帕摀住口鼻,如有咳嗽症狀,應自行戴上口罩,盡量避免進出公共場所,以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散佈病原。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