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只是中國教育的一個「意外」(圖)


在哈佛畢業典禮中演講的何江。(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5月31日訊】作為首個中國學生代表在哈佛大學第365次畢業典禮上進行演講之後,何江成為了「中國驕傲」。何江家鄉湖南寧鄉宣傳部門的一位官員,在其省會媒體上表示,「我們太需要這樣的人這樣的故事了,讓孩子們的偶像不僅僅是娛樂明星、體育明星。」

何江似乎的確符合某種勵志或者「講故事」的需要。他出生於中國農村,年幼家貧,父母也沒有多少文化,憑個人的學習與奮鬥,成為學霸紅人。更重要的是,他似乎也扭轉了人們對農村學子普遍存在的沉悶,自卑,膽怯等印象,顯得異常自信且陽光。

寒門難出貴子?你看何江。代際傳遞,階層固化?你看何江。教育不公?看何江。

——在有些人將何江的勵志經歷當成一個所需要的故事背後,我不確定是不是有這樣一些宏大的趣旨。如若是有,那麼抱歉,何江這個故事,充其量只是中國教育的一次意外事件。

何江無疑是努力的。何江當然也比許多人更有資格感謝自己的努力。作為一名貧困農村學子,他沒路子去擇校,也沒辦法去擁有一切可以通過花錢才能獲得的培訓。他年少求學所處在的湖南省,在網上所傳「中國高考難度排行榜」上是被稱為「噩夢模式」的省份。其中血汗心路,並非何江獨有。

何江作為一次意外事件而存在的根本在於,僅憑個人努力而獲得今日成就者,千萬人中也無非何江一人而己。那些堙沒的絕大多數,是他們不夠努力嗎,是他們的家庭不期待他們成才嗎?顯然不是。要麼是因為家庭的困頓,要麼是因為教育資源的匱乏,要麼是因為省際之間高招名額分配的極大不公,他們被生生攔截了下來。

對於所有像何江一樣的農村考生來說,高招是一個混合著地域歧視,資源不公的巨大門檻。2013年「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研究」表明,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斷滑落。北大農村學生所佔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一個針對清華大學2010級學生的抽樣調查顯示,農村生源佔總人數的17%。而那年的高考考場裡,全國農村考生的比例是62%。

與此同時,由於教育資源不公所引發的階層固化現象已經出現。2015年年初,人民日報就曾刊文警示稱,「在中國已經發生了貧困的代際傳遞,產生了’貧二代’……如果不想辦法改變這一情況,貧富差距便會趨向穩定化和制度化,成為一種很難改變的社會結構,社會階層流動通道也將被嚴重堵塞」。

全程參與了國內教育的何江,未嘗不明白這其中的甘苦。在演講過後接受國內媒體採訪時,何江表示,「因為從農村出來,你可用的資源可能要比其他地方少很多,靠自己的努力要多很多,但是我不認為這能完全限制一個人。」或許這的確不能完全限制一個人,但它又真真切切地限制了千萬人。而其中真正深重的問題在於,為什麼一個人要比另外一個人受到更多的限制?

對於中國教育而言,只要仍有這份限制在,那麼何江的成功,都只能是一次意外事件,只能是批判大於讚美。何江當然比所有人都更有資格享受他僅憑個人努力所取得的成功,但中國教育乃至中國社會不能。中國教育或社會總不能說:看,儘管我們已給他設置了重重關卡,但他仍然站在了哈佛的畢業典禮上。

對於一個更加公平的中國教育願景而言,我們或許並不真的那麼需要何江「這樣的人這樣的故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楊耕身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