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盡瘁為國為民!一個武人的自我求索(圖)


金庸武俠富有盛名,眾多影視皆改編至此。圖為2017年電視劇《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在叩響金庸武俠這世界的大門時,手持的是《射鵰英雄傳》這塊敲門磚。其實回頭想想,至今仍值得慶幸:《射鵰英雄傳》並非是金庸最見功力的小說,但在我看來,卻是最接近於他所謂「成人的童話」的作品。也正因為如此,我的武俠夢,一發不可收拾,至今未醒,也不願醒。

兩位大師的武俠世界

我讀的第一本武俠小說,卻不是它,而是古龍的《絕代雙驕》。那本書讓我知道了很多東西:有一個地方叫做江湖,有一些人活得就是和別人不一樣。古龍很會講故事,刺激著感官,也驚駭了心靈,但那時的我,似乎只能站在他的門外,時不時瞥見那屬於江湖的浮光掠影,但它們又在瞬間飄忽不見,無法被當作有質有形的材料,來建造一個讓我得以走進的武俠世界。

而金庸不一樣,他的14部作品,「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盛名之下,看似高山仰止,要攀登而上時,卻發現山間早有石階小道,自可拾級而上。比起古龍的孤峰絕壁,竟是十分平易近人的。

這一點,體現在金庸小說極強的代入感上。而我理解的所謂代入感,又分為兩方面,一者是對於主人翁而言,能將他寫的讓讀者油然而生休戚相關、生死與共的感情,便算成了;一者卻是關於作者營造的全書大環境,J`K羅琳創造了一個魔法世界,世上便多了無數渴望收到霍格華茲貓頭鷹傳書的孩子。有時候明知道只是作者的白紙黑字,但還是相信那個世界觸手可及,無論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都可以成為其中的一員。

金庸創造的武林,也是如此。

金庸以歷史人物帶入武俠

但我想,論起這所謂的代入感來,金庸的前兩部書《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卻不及《射鵰》了。兩書明明白白,直接拿現成的歷史人物來杜撰:陳家洛和袁承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串起原有故事的梭子主人翁——乾隆的身世傳說和袁崇煥的事跡聲名。無論是陳家洛,還是袁承志,於我看來,是否成為武俠人物,其實並不能改變這兩人既定的生命意義。不管他們最後成為什麼人,袁承志一輩子都會作為袁崇煥的兒子而活著;而陳家洛和乾隆相連的那一線血脈也足以撥弄他大半生。

什麼紅花會總舵主,什麼北七省武林盟主,統統是作不得數的,只有反清復明,承父之志,才是兩個主角念茲在茲的事兒。

練武功、入江湖只不過是他們眾多道路中的一種罷了。與其說金庸在寫江湖,不如說他寫的是廟堂中人湊巧有了武功,和武林人士開始打交道而已。

到了《射鵰》,到了郭靖,他才寫出真正的武林來。

《射鵰》:金庸真正在談武俠

你會發現,在《射鵰》的世界裡,武林地位,自成體系:華山論劍的五人,其氣度境界,亦如武功一般,居於人間絕頂,即使毒辣如歐陽鋒,亦是絕代大宗師;後又有老頑童周伯通異軍突起,悟《九陰》之道玄,體全真之空明,伯通伯通,自然百通;未出家時的裘千仞等而下之,雖也算得一代梟雄,但武功人品,終遜六人一籌;全真七子雖然光明正大,可惜武功略次,落單難免被吊打,武功最強如丘處機,又有偏狹燥急之嫌,讀來總是不那麼痛快;至於鬼門龍王、靈智上人、梁子翁等人,更有小丑之嫌……

哦,你說還有曾經把郭靖打得滿頭大汗的黃河四鬼,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確實忘了他們到哪個旮旯裡去了,說不定還在那四棵樹上吊著呢。

而金庸,也正是借郭靖的眼,寫出這逐級變化來。遠在他未出生前,郭嘯天和楊鐵心這兩位先輩,就見過了曲三與丘處機,彼時的我們,還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見丘處機殺官軍如砍瓜切菜,曲三視大內高手如無物,已如郭楊一般滿心敬服。心思細密的看官,也會將曲三仰望的那輪天邊明月暗自記下,才隨我們趕赴嘉興府,見江南七怪去也。

江南七怪之令人難忘,卻不在武功,而是奇人絕藝,為武林別開生面。尤其是二師父朱聰的「妙手空空」,想必已是扒遍天下無敵手,只是不知,在五絕身上,他又能否得手?

七怪也有大對頭,大漠荒山,骷髏頭擺作九品;雷霆暴雨,銅鐵屍相繼來到。一場生死大戰,直瞧得人毛骨悚然。但這窮凶極惡的一對陰陽煞,卻也有敬畏若神明的一位師父,而這位師父,竟也遇上了武功伯仲之間的全真教大高手。而兩人恩怨糾葛,究竟又是為了什麼?至此才驚覺,《射鵰》的武俠畫卷,不過掀開了一角,只待我們來探尋——此時摸不透,也是應該的。

神雕郭靖練得絕世武功憑努力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舊話且不提,卻說我們的主人翁郭靖,也得開始習武了。他可沒有陳家洛讀《莊子》自悟武功的天資,也沒有袁承志聞一知十的聰明。前兩位是有多少絕技就練多少絕技的,他卻得老老實實地扎馬步挽劍花,時不時還得挨上師父幾下揍——我們雖然也感嘆黃蓉沒分他一點聰明勁,但細想想,若是身臨其境,或許像郭靖這樣的一板一眼地煉功,才是我們這幫凡人習武的正路。

如此想來,我們才能體會到,習練全真內功後,郭靖脫胎換骨的欣喜感。我開始認識到,不是所有人都像古龍筆下的主人翁那麼幸運,一出場就該有絕世武功的。

當今天下,不知誰武功天下第一,但蓉兒的烹飪手藝,卻沒有人敢懷疑。小小一隻叫化雞,便引來九指神丐自投羅網。偏偏又跟來了那不知死活的梁子翁,郭靖小有所成的一招「亢龍有悔」,便把他逼得手忙腳亂,而黃蓉手中的一根竹棒,更是讓他受驚遠走。遙想這參仙老怪對上王處一的威風,更是好笑。

說起這趙王府中一幫牛鬼蛇神來,這幫人看似可有可無,卻又無處不在,實在是書中最大的龍套。細看金庸每部小說,均有這樣一幫人的存在。登場時各展絕技,看似牛逼哄哄,後文見得真正高手出場,一轉身便變了溜須拍馬的孫子樣,更能給主角作功力深淺的試金石,武學進境的標桿。

北丐既出,他人又怎可「猶抱琵琶半遮面」?歐陽克的「我叔(爸)是歐陽鋒」的少主作派,歸雲莊黃藥師的驚鴻一瞥,這些戲份,比起後文來,都是開胃的小菜。西毒北丐駕臨桃花島,既為求親,亦是比武:碧海潮生,也只不過為簫聲箏音助興;再度聚首,竟是華山論劍的預演。天下英雄誰敵手?想來也只有這麼三四人罷了。老叫化、老毒物、黃老邪,外加一個將來的中頑童——蔑稱愛稱,誰能分辨真假?既是一世的對手,也不能不油然而生惺惺相惜之情。想來雖不能真個論劍,打個麻將還不至於三缺一。

可以說,自桃花島一行後,郭靖才得窺金書絕頂武功的堂奧。但我想,金庸在這裡,不只為武功而寫,而是為了向我們傳達一種境界——什麼才是真正的絕代高手。

金庸的創新:郭靖對於練武的混沌

至此,金庸想要給我們展現的武林世界,幾乎現了全貌。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各色人等,也有了概念。主人翁郭靖一路走來,好像都很順利,總能化險為夷。成為下一位「武林高手」的前景,似乎也是毫無懸念地擺在他面前。

豈能料到,在書要結尾時,郭靖卻遭遇了一場一生中最大的心理危機。

之前的他,是母親的好兒子,是蓉兒的靖哥哥,是江南七怪的乖徒弟,是拖雷生死之交的安答,是成吉思汗的愛將……他有許多種身份,多少人的愛與牽掛繫於一身。但在一夜之間,他從蒙古孤身逃出,而這些之前生存的憑依,早湮滅不見,如蒙古鐵蹄下的冤魂般,隨風而逝。恩師慘死,母親自盡,蓉兒生死不明,華箏誤盡一生……

他此時所有的,似乎只剩得一身用來「打人殺人」的武功,而多少是非殺孽,又自這武功而起——多少鬱結,終於逼出這捫心自問來:「我一生苦練武藝,練到現在,又怎樣呢?」

他現在只剩下練武之人這個身份了。

如果這都搞不明白,他真的不能活了。

丘處機教他,將武功用來懲惡揚善,他卻道是非善惡難明,黑白一片混沌;提到華山論劍這天下武人的最高旨歸,他也是心灰意懶,早厭了這爭霸決勝之事。

究竟練武功是為了什麼呢?

在這裡,我們注意到,郭靖開始站在一個練武之人的立場上,審視自己,也面對整個世界對他的拷問。

這讓他終有別於陳家洛、袁承志,成為金庸開闢新紀元的一代男主角。

郭靖沒有答案的自問

他看過太多的練武之人了:曾經的自己,練武既是為了復仇,也是為了師父的話,但現在仇報了,師父卻也死了,那還要再練下去嗎?趙王府中遇上的那一幫人,他們自命為武林中人,用這武功去爭這世間的功名利祿,欺凌弱者,也在強者面前卑躬屈膝,他們可能死得很慘,也不排除活得很好的可能;全真七子,練武既為行俠仗義,也為修心養性,似乎是個很不錯的答案,但又不適合現在的郭靖;五絕麼,他不能再追問他們練武的原因了,但只能看到這些人的果報:縱使武功練到絕頂,生、老、病、死、愛憎會、求不得、離別苦——縱使五絕已立於人間絕頂,又逃得過什麼?

書的末尾,看似好不熱鬧:華山論劍、保衛襄陽、送別成吉思汗……多少事,紛至遝來,直到靖蓉兩人攜手同歸桃花島——

【兩人一路上但見骷髏白骨散處長草之間,不禁感慨不已,心想兩人鴛盟雖諧,可稱無憾,但世人苦難方深,不知何日方得太平。正是:

兵火有餘燼,貧村才數家。

無人爭曉渡,殘月下寒沙!】

對於自己心中的問題,郭靖也沒有給出答案。

郭靖大俠,為國為民

文章的開端即說過,《射鵰英雄傳》,是金庸作品中,最接近於「成人的童話」的小說。但這部小說,實際上也是不完整的。

這恐怕,是我對這部小說,唯二不滿意的地方。(另一處,自然就是郭靖和華箏這場婚約的安排了)

因此我讀《神雕俠侶》,甚至不是為了楊過和小龍女,而是把它當作《射鵰》的續集來看。

靖哥哥和蓉兒長成大人了,生兒育女了,又老了。他們不再有主角光環,可能也沒有當初那麼討喜。但在《神雕》中,金庸卻讓郭靖,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簡簡單單的八個字——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他最後要做的,還是「俠」。

不是蒙古的金刀駙馬,也不是大宋的忠臣孝子,而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這是一個練武之人,面對眼前來犯的強敵,面對身後哭泣的婦孺百姓,面對心中的是非善惡,給出的最後的答案。

很多年後,六和塔下舉火燎天,峨眉第五代掌門周芷若接下師父手中的鐵指環。滅絕師太告訴她——「郭大俠夫婦鑄成一刀一劍之後,將寶刀授給兒子郭公破虜,寶劍傳給本派郭祖師……襄陽城破之日,郭大俠夫婦與郭公破虜同時殉難……」

很多事,我們可以想出來的——比如襄陽的城破,比如大宋的淪亡,比如崖山的縱身一躍……

但是,自己想,和有人明明白白說出來,終是有不同的……

無論郭靖給出什麼答案,它都要面對這些。

鞠躬盡瘁,英雄郭靖的堅守

【楊過問道:「郭伯怕,你說襄陽守得住嗎?」郭靖沉吟良久,手指西方鬱鬱蒼蒼的丘陵樹木,說道:「襄陽古往今來最了不起的人物,自然是諸葛亮。此去以西二十里的隆中,便是他當年耕田隱居的地方。諸葛亮治國安民的才略,我們粗人也懂不了。他曾說只知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己’,至於最後成功失敗,他也看不透了。我與你郭伯母談論襄陽守得住、守不住,談到後來,也總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己’這八個字。」】

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是八個字,要追問,自然也是可以追問的。

但窮追不舍,又有何益呢?

人生在世,選擇是很多的,但是我想,每個人一生都是要找到一個答案的。踐行它,堅守它,已屬不易——心中看得破也好,看不破也好,終不如切切實實地守著這個答案,做一些與他人有益的事情,要好得多。

我總會想到郭靖,想到那個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而且如此平靜而坦然地接受了它的男人——他是武人,他是俠客,他是我們久違了的英雄夢想。

我會為他感到高興。

哪怕高興得會哭出來。

本文留言

作者彼人君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