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人生罕見的兩次痛哭(圖)
習近平的梁家河歲月(網路圖片)
今年是文革50週年。文革給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帶來巨大災難。在那個瘋狂的年代,上至國家領袖,下至平民百姓,都被捲入那場浩劫中。現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家庭在文革期間也沒有倖免,而且飽受殘酷迫害。習近平的兩次罕見痛哭,都發生在那個是非、黑白顛倒的年代。
1966年5月16日文革正式開始,直到1976年毛澤東死亡後才結束。在那段時間裏,也許有上百萬中國人非正常死亡,上千萬人遭受迫害,經濟倒退,無數的歷史和文化古蹟被摧毀。
中共媒體《學習時報》近日以《黃土高原上的知青歲月》為標題,選載了《習近平時代》的片段。文章記載的是習近平15歲到22歲,到陝西當知青的7年歲月。
文章提到習近平文革後期的那段人生路:
從15歲到22歲,溝壑縱橫、山梁如刀削斧劈的黃土高原,見證了習近平的成人禮。
「文化大革命」中由毛澤東號召的「上山下鄉運動」,讓本應在學校中接受教育的近1700萬城市青年走向偏遠鄉村,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因此遷移,幾乎所有城市居民家庭都被波及。
1968年至1969年的大規模下鄉,目的之一是為了結束失控的紅衛兵運動,同時緩解城市就業壓力。但這些連中學課程都滿目空白的「知識青年」,卻錯失了受教育的機會。
不過,在1969年1月這個隆冬,對於15歲的習近平來說,離開他的出生地北京,卻像是一次「勝利大逃亡」。
他在回憶文章中寫道,「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後,他跟隨母親住在中央黨校,「因我有一股倔勁,不甘受欺負,得罪了造反派」,被作為「黑幫」家屬揪了出來。「他們說,槍斃夠一百次了!我想一百次跟一次沒什麼區別,都一百次了還怕什麼?」
念《毛語錄》,天天熬夜,被送到派出所門口又被拉回去,甚至要被送去少管所,但當時少管所床位滿了,要排一個月才能進去。
恰在此時,1968年12月,毛澤東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習近平馬上報名,他選擇了父親當年所在的根據地陝北。「他們一看,是到延安去,基本上屬於流放,就讓去了。」
習近平在2004年接受延安電視臺「我是延安人」欄目專訪時說,在北京火車站,知青專列上下哭聲一片,只有他在笑,因為如果留在北京,有命沒命都不知道。
15歲的北京少年住進了陝北土窯洞
坐一天一夜的火車,再換乘大卡車,最後步行10里山路,習近平到達梁家河,住進了土窯洞。他隨身帶了滿滿一箱子書,同來的15名知青中,他的行李最重。
和習近平同時到達延安地區的是26800多名北京知青,他們被分配到12個縣的2667個生產隊。為了管理北京知青,北京市後來還派出了1200名插隊幹部。初到鄉村的北京少年習近平心中茫然。
梁家河並沒有河,只有一條溝渠,雨季時流淌著泥水。溝渠兩側是陡峭的山坡,土窯洞就依著山坡順勢挖出,200多名鄉民世代居住於此。
習近平回憶說,在陌生環境中,周圍又是不信任的目光,最初感到十分孤獨。
習近平說,當地的勞動強度令他感到震撼。爬到山上,「跟爬北京的香山鬼見愁差不多」,已經氣喘吁吁了,還要幹活。
除了吃飯,中間只能休息一次,就是抽一袋煙,「我們抽煙就是這麼學會的...」。
他曾在三個月後回到北京,又被送到從前的太行山根據地。在那裡,他的姨姨、姨父告誡他,要找機會往群眾裡鑽,往老鄉那裡跑,「你現在不靠群眾靠誰?」
而當時在城市,經常要清理「倒流」人口。習近平曾撰文回憶說,他和其他被清理的人一起,被關進派出所,一關就是四五個月,還要干重體力活,「海淀一帶的下水管,都是我們埋的」。
習仲勛的家鄉陝西富平縣的親屬也記得,大約在1969年冬天,因為在陝北吃玉米糝子吃不飽,腹中飢餓而衣衫單薄的習近平回過富平,親戚給他做了一套棉衣,他很快又回了延安。
他融入成就了父輩的土地
城市既不可留,而回到梁家河,幾乎又臨絕境——最初同來的知識青年大都是軍隊幹部子弟,半年後大部分都當兵走了。後來的近兩年時間裏,只有習近平一人堅守。
這時,16歲的習近平開始真正融入這片養育並成就了父輩的土地,習近平曾數次回憶插隊生活中跨過的「五大關」:
一是跳蚤關。梁家河的夏天,幾乎是躺在跳蚤堆裡睡覺,渾身都被咬腫,皮膚過敏,水泡潰爛。
二是飲食關。沒有精米細面,主食是粗糲的雜糧,玉米麵窩頭。曾經幾個月吃不到肉,分到一點豬肉,顧不上做熟,就切下一片生肉放進嘴裡。
三是生活關。自己學著捻毛線,縫衣服、縫被子都是自己做……
習近平說,在陝北,讓他受益終生的是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
比如,剛到農村時很教條,聽說老鄉是富農就會將其轟出去,後來才知道所謂富農只是因為養了幾十隻羊;看到要飯的就認為是「壞分子」「二流子」,不知道當時因為農業凋敝,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糧」,婦女兒童出去討飯,才能把糧食留給壯勞力吃,讓他們忙春耕。這些是在農村生活了一段時間後才瞭解,讓他感慨很多。
到梁家河一年之後,與農民日益親近,習近平的窯洞已經成了村裡的中心,每天晚上老老少少絡繹不絕,聽這個16歲的少年擺開書場,講古今中外……
父親還在監管中,尚無明確結論,這是習近平始終難以擺脫的陰霾。
1973年,同去的知青在準備進入大學讀書,而習家的背景仍是難以逾越的障礙。那一年,除了習近平,梁家河的北京知青已經全部離開……
習近平人生罕見的兩次痛哭也發生在延安梁家河。
文章回憶,第一次是習近平的大姐去世,「我正在那兒挖防空洞,接到信以後,那個時候哭了」。
習近平的姐姐習和平在文革中去世,官方稱是被「迫害致死」。海外《名星》雜誌曾報導,研究習近平崛起的澳大利亞記者高安西透露了一個殘酷的細節,「這是自殺,幾位親近的同事告訴我,不堪十年來的殘酷迫害,習和平在浴室上吊自殺。」
習近平的第二次痛哭,是在1975年10月7日,他被清華大學錄取,要離開梁家河的那個早晨。
文章描述,面對送行的村民們,習近平當眾落淚。可以說,如果沒有那些善良的普通百姓的呵護和鼓勵,習近平很難熬過那7年的艱苦日子。習近平本人也不止一次的表示對梁家河村民的感激之情。
實際上,在文革的壓抑歲月裡,習家何止習近平痛哭過。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在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早前,有大陸媒體報導,習仲勛也曾當著忘年交楊屏的面,為習近平痛哭2個小時。
1975年10月,剛剛從洛陽拖拉機廠子弟中學高中畢業的楊屏,與下放到洛陽耐火材料廠的習仲勛結為了忘年交。
1976年6月20日晚上8點多,楊屏來到習仲勛的住處。看到習仲勛反常地低頭坐在八仙桌的旁邊,桌子上擺了一碟油炸花生米,一個杯子,一瓶白酒。當發現習仲勛一臉淚痕,詢問原因時,習仲勛隨即泣不成聲:「今天是你近平哥哥的生日,你來陪我喝點酒,給他過個生日。」
楊屏說,「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看見一個老人這樣哭,一個像我爺爺般年紀的老男人在哭。沒有聲音,只有淚水,嘴唇在顫抖。這場景,如今想起來,我都渾身戰慄!我當時被驚呆了。站在那裡一動不動地盯著老爺子,竟然不知道給他拿毛巾擦臉。後來,當看見他用手去擦桌子上的淚水的時候,我才想起來」。
楊屏回憶說,當時他和習仲勛碰杯喝酒,酒還沒有下肚,他眼淚又湧出來了。「放下酒杯,他用兩隻大手蓋住整個臉,擦了好幾遍眼淚。抬眼看著我說:你爸爸比我好哇,把你照顧得這麼好。我也是當爸爸的,因為我,你近平哥哥可是九死一生啊!」
那天晚上,習仲勛一邊哭著,一邊重複地說著對不起孩子們,對不起家裡所有的人。
文革發動50週年,也是結束40週年了,民間反思浪潮高漲。反思文革是為了什麼?
BBC中文網刊發前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家,張煒博士的文章表示,「中國需要的不是簡單地肯定和否定文革,它需要揭示歷史真相,深刻反思文革的成因。只有經過真相支持和理性思辨之後的肯定或者否定才具有說服力,才能形成民族的記憶。」
張煒認為,「文革不僅僅是發動者個人的錯誤或者罪行,也不僅僅是發動者周圍的那個小集團的錯誤和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