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今日大陸就像30年前的臺灣?(組圖)

 2016-05-23 09:0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4
    小字

【看中國2016年05月23日訊】5月20日,從臺灣回來的隔一日。在YouTube上看蔡英 文就職典禮的直播,當然,先得翻一道「牆」過去。

雖說從2000年到2016年,這已是臺灣的第三次政黨輪替,對臺灣民眾來說,已是民主社會的正常權力移交,行禮如儀。而於我們,隔水遙望,卻是一窺自由社會的窗口。只是,這樣的大事,在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牆內的我們,卻難以看到更多信息。微信朋友圈裡,轉發的「就職演說」,也很快就被刪得不見了影子。


5月14日到16日,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在臺北舉辦「亞洲華文新聞專業論壇」。

恰好是前幾日,我有幸獲邀,在臺北參加「亞洲華文新聞專業論壇」,見到了多位優秀的臺灣媒體人,能感受到,從當年衝撞威權、追求自由的民主化運動中,媒體人一路延續下來的那份理想主義薪火,與社會運動結合,依然至今。很多資深的傳統媒體人,在今天,又投身網路傳媒,追求真正的獨立報導。「被壓迫者難道不應該和被壓迫者在一起嗎?」曾一路追到立法院、要求給予公民記者採訪權的獨立記者李惠仁,所說的這句話,讓我印象極深。

不過,今天,在這裡談的卻不是關於臺灣媒體,而是一些最基本的感性認識。

在臺北坐「的士」,極為方便。不管是早晨上班的高峰期,還是傍晚,都能輕鬆打到車。司機先生多在中年以上,彬彬有禮,和和氣氣。問起一位,說到「520」這天,當然是照舊工作,看電視直播就好,因為人太多。而另一位司機先生則大罵馬英九太無能。 知道我來自大陸,又樂呵呵笑言:我們是自由社會嘛,想罵誰都可以的,你們那邊不行吧。說起來,你們的情況,和我們30年前蠻像呢。

又是「30年前」。

不禁想起在嘉義,路過鄉間一個派出所,朋友建議可以進去坐坐。我們推開玻璃門進去,值班的女警察對素不相識的我們熱情招呼,又泡高山茶,又把附近老奶奶送來的鳳梨,招呼我們吃,特別的清甜。

「你們大陸的警察好有權威呦。」女警察笑嘻嘻地說。她腰裡鼓鼓囊囊地別著手槍,卻親昵地把來訪的老奶奶摟在懷裡,這不才是「警民魚水情」嘛。她說,當警察28年了,當過10多年「便衣」,又干了10年最基層的工作,很辛苦瑣屑。說到前不久大陸發生的「雷洋案」,她聽了幾句,便說,「和我們臺灣三十多年前差不多哎。」

「30年前」,人人都說30年前,聽起來隨意,可瞭解臺灣民主化歷程的人們知道,今日這份已浸澤入生活中的自由,是多少血汗、多少眼淚換來的啊。


《自由中國》雜誌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臺灣掀開反威權運動的大幕

去紫籐廬,一個素樸低調的美麗茶館,當年,是異議知識份子和社會運動者聚會的場所。1960年代,殷海光等自由知識份子常出沒這裡。主人周德偉先生是結合儒家與自由主義的傳奇人物,是哈耶克的第一位中國弟子。1970年代,紫籐廬在周公子周渝的執掌下,又成為黨外運動的重要聚會地,周渝曾在一篇《紫籐廬幾代人的共同記憶》一文中,回憶「美麗島」事件後,幾位受刑者的太太來到紫籐廬,一起商議在獄中發動絕食引起外部注意,來營救受難者的往事……


臺北紫籐廬一角

二二八紀念館、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在臺灣,曾承載了民主化過程中苦痛記憶的一些地方,如今都成了歷史的地標。景美,原是戒嚴時期的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軍法處和國防部軍法局所在處,關押和審判過很多政治犯。如今,1979年「美麗 島審判」的法庭,已開放供人們參觀。而園區中展示「白色恐怖時期」的廳內,燭光幽暗微,映照著一個個死難者的姓名,和一個個慘痛的故事。

一路篳路藍縷,艱難抗爭,熱愛自由的人們,不斷衝撞威權制度,一直到1987年,臺灣終於「解嚴」,並逐步開啟民主之路,最終,順利實現兩黨輪替,民主制度也逐漸成熟,臺灣也成為今日全球「公民社會的模範生。」

也或許因此,在「520」的就職典禮上,宏大的戲劇表演,是將臺灣的歷史一幕幕呈現出來。 從原住民時期,到清廷統治,到日本佔領,再到戰後回歸中國,又到國民黨治下的「二二八」事件,以及國府敗走臺灣後的戒嚴……歷史的回味,為「嘉年華」般的典禮,平添了一抹沈重。

「不自由毋寧死」、「爭取百分之百言論自由」,這些臺灣當年反對運動中的標語口號,再現於今日的總統府大道。戲劇的一幕幕,將臺灣爭取民主的歷史再次呈現在人們面前。

「今天,有這麼多代表臺灣民主的意象,以昂然的姿態,走過總統府大道。」美麗的主持人小姐的聲音,也有那麼一點點動情。

「權力來自人民,政府再也不能無視人民的心聲。」 在典禮結束時,人們一起唱的那首歌,便是《美麗 島》,旋律優美,是那個抗爭的年代,迴響在人們心頭的自由之歌。

但這樣的表演,也有反對者。據報導,之前,慶典本來還要推出一個歷次社會運動口號和標語的表演秀,結果遭到社會運動團體的猛烈抗議。「人民的抗爭不是道具,人民的血淚不是表演……」社運團體批評,這是民進黨的無知與狂妄。「收割社運果實」,要把社運當成了太平慶典的道具,把人民的抗爭歷史變成為執政黨背書。民進黨對這樣的批評或許始料未及吧,最終,表演中還是取消了這個環節。

我想,這就是公民社會吧。永遠有警醒的目光,監督著權力。就如參與社運的公民們不會忘記初心,社運是為監察政府,而非為政黨服務。也因此,政府的任何行為,都可能被批評。而面對和接受一切批評,也是政治人物的應有之義。

或許也是因此吧,蔡英文在回顧過去20年時,會說到,是「在幾任政府和公民社會的努力下」。也所以,蔡英文的承諾包括轉型正義。「追尋轉型正義的目標,是追求社會真正的和解。」「三年之內,完成臺灣轉型正義報告書。挖掘真相,彌平傷痕,釐清責任。」讓過去的歷史,成為向前的動力。重要的是,從真相出發,「讓所有臺灣人民記取那個時代的情況。」


唐山書店有關臺灣歷史、以及社會運動議題的書

我不禁又想起了去過的幾個書店。在唐山書店這樣的獨立書店裡,各種有關臺灣歷史、以及社會運動議題的書,如汗牛充棟。自由出版的書籍和報刊在傳遞思想,而電視上,名嘴在大罵政治人物,毫無忌憚,在信息自由充分流通的土地上,人民對歷史瞭然於胸,也就難以被愚弄了。

5月17日,我在嘉義的中正大學。路過校園內一片寬闊的草坪。看到了一個「學術自由」的石碑。羅世宏老師告訴我,2014年,太陽花學運時,校園裡,為了是否停課去臺北參加運動,意見不一,一些學生去了臺北,而另外一些學生堅持上課,在此其間,這片草地成了臨時的教室,有人在這裡上課,更多的人在這裡討論關於這場運動的一切……這一片草坪,成了人們自由辯論的思想場所。「太陽花」之後,為了紀念這段故事,在草坪邊上,就立下了這個學術自由的碑。

碑上的文字摘自當時中正大學的一個聲明,內容是:「大學為知識殿堂,探尋真理,沒有包袱,亦無所畏懼,被視為國家行政、立法、司法與媒體之外的第五權。因此,學生與教師以非暴力方式關心公共事務與國家發展,乃公共知識份子的表現,不容抹黑與漠視。」

中正大學建於1989年,是以紀念蔣介石百歲為由頭,臺灣的最後一所國立大學。這個建立於威權時代正待結束時的大學,如今,也成為了自由的一片芳草地。

這就是臺灣。我們能看到,文化的包容、多元,制度的民主開放,社會的平等對話,以及一次次理想主義對現實的警醒砥礪,都讓這裡成為自由人的家園。

今日,我們在彼岸遙遙相看,那一片自由之花如此明媚。卻也明白,自由不可能從天而降,需要每一個熱愛自由的人,用心靈、用頭腦,甚至用血淚去爭取。

而這一切,是值得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作者微信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