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白當黑」書法妙境:黑與白的調和(圖)
擁有良好的審美觀的書法家,能將筆墨與空白協調妥當。圖為顏真卿的行書《祭侄文稿》。(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學書法、繪畫或篆刻的人對「計白當黑」這個詞應該都不陌生。就書法而言,大體上「黑」指有墨處;「白」指無墨處。所謂「計白當黑」是把點畫的空白處視為字的一部分,因此寫書法時要把空白看成與書寫內容一樣重要,不但要注意字體線條本身,還要注意筆畫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背景的分布情形是否疏密得當,是否讓整幅作品的行氣流暢而且相互呼應。
鄧石如說:「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這是書法布白的妙境。如果只顧著把每個單一筆畫寫好,注意黑的部分,而不考慮相互的呼應關係,那麼畫面就容易流入單調或不協調,也就無法引人入勝。
如果細細品味歷代書法,我們會發現,那些富奇趣的空間呈現,往往不是制式的、完全先設想好的、一成不變的,而是每個書家在書寫經驗中養成了一定的審美趣味,學習、發展了自己一套書寫的理或法則而形成的。例如柳公權的書法中宮緊縮、虞世南舒朗勻稱、歐字險絕、東坡濃密、黃庭堅的幅射特性、八大的簡潔空靈等等,他們已經有一套屬於他們的表達方式,呈現出來的畫面也就各異其趣。
從這個角度思考,「計白當黑」就不單只是結構與布局單方面的問題,它與用筆、用墨息息相關。書法家對線條特質、墨色、空間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在自然的書寫中「黑」「白」自成呼應,形成空間完美的畫面。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似乎也有幾分「計白當黑」的理:一味的以自己的觀念為中心,不在意他人的感受行事,就像不知「計白當黑」而致使畫面不協調的創作,肯定會時時與周遭人發生衝突,無法圓容人際關係。更進一步來看,融洽的人際關係在本質上又不能單是有目地的刻意經營所能達成,它更需要健全成熟的心理狀態配合。良好的心性,自然會讓人的一言一行發自為他的信念,心性越高,與環境的容合就越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