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才能望遠,圖為岳陽樓。(網路圖片)
夜讀《西遊記》,非常羨慕孫悟空擁有一雙能識別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因為生活在一個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時代,善惡真偽難辨,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智清醒的頭腦,就很容易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失去辨別真假的能力。而沒有辨別真假的智慧,就很容易被邪惡而動聽的謊言所迷惑,在大是大非面前難以決定何去何從。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出自宋朝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儘管天空中有朵朵浮雲,可是我也不必害怕它擋住我的眼睛。因為只要登高就能望遠,現在我站在塔的最高層頂。全詩為「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第一句「飛來峰上千尋塔」,八尺是一尋,千尋塔是極言塔高。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升」的「聞說」,就是「聽說」。作者說: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第三、四句寫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層,站得高自然看得遠,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覽無餘,不怕浮雲把視線遮住。
「不畏浮雲遮望眼」這句詩看上去似無深意,其實是運用了歷史典故。西漢的文人曾把浮雲遮蔽日月比喻姦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矇蔽(陸賈;《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唐朝的大詩人李白就寫過兩句詩:「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見〈登金陵鳳凰臺〉)意思說自己離開長安是由於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雲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
飛來峰即杭州西湖的靈鷲峰,相傳東晉咸和年間,天竺僧人慧理登此山,嘆曰:「此是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年飛來?」因號其峰曰「飛來」。西元1050年,王安石(1021—1086)年近30歲,在任浙江鄞縣知縣期間已曾局部實踐青苗改革,後屆滿回江西臨川的路上登飛來峰作此詩。在雞鳴五更,海上日升時,慨嘆「不畏浮雲遮望眼」,一方面正視政治改革的掣肘和自身的孤絕,另一方面又樂觀地瞻望前景,自然比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更勝一籌,與詩聖杜甫〈望岳〉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非常相似,與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一個人要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就必須重視自己的道德修養。能辨物則不惑於利,能修德則不惑於道。只有在人生的修行中開智開慧,修出大智慧之後才能達到「智者不惑」的境界。思想境界的高低與物質財富的多少無關,修心重德才能逐步提高思想境界,在人心複雜的環境中常保一顆清明透徹的心,不為世事所迷,不為名利所惑,就能成為一位明辨是非的智者。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