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袖清風的主角是誰?(圖)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閭閻話短長。
線香:用香末製成,細長如線,或可供藥用。閭閻,原指古代里巷內外的門,後泛指平民老百姓。這首詩的大意是:絹帕、蘑菇、線香這些東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為貪官污吏的搜刮,它們反而給人民帶來了災難。所以我什麼也不帶,只帶兩袖清風去朝見天子,免除百姓的不滿。
于謙(1398-1457),字廷益,明朝名臣。浙江錢塘(今杭州)人。
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看了他的面相,驚訝地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永樂十九年,于謙考中了進士。于謙出任江西巡案時,昭雪了被冤枉的幾百個囚犯,後被重用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
明人都穆的《都公譚纂》記載了下面的故事。明朝時期的于謙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深得明宣宗的賞識,被破格提拔為河南、山西巡撫。儘管身居高位,他的生活卻十分儉樸。宣帝駕崩之後,太子朱祈繼位,即明英宗。英宗年少,宦官王振專攬朝政大權,他勾結宮廷內外的官僚,為所欲為。大臣們對他十分忌憚,阿諛奉承,稱他為「翁父」。于謙為人剛正不阿,秉性高潔,十分不滿王振的獨斷專行。因此,王振十分忌恨于謙。當時各地官僚進京朝見皇帝,都要從本地老百姓那裡搜刮許多的土特產品,諸如絹帕、蘑菇、線香等獻給皇上和朝中權貴。于謙擔任巡撫時,從外地回到京城,他的手下建議他買些土特產孝敬權貴。于謙斷然拒絕了,他甩了甩衣服的兩隻寬大的袖子,說:「我就帶兩袖清風去好了。」回家之後,他寫下了《入京》這首七絕詩。這首詩嘲諷了進貢的歪風,表現了于謙為官清廉、不願同流合污的錚錚鐵骨。
于謙還有一首著名的《石灰吟》:
千鑿萬擊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
留得清白在人間。
于謙保衛北京
公元1448年,明朝邊防吃緊,于謙被召入京師,擔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蒙古也先率軍大舉進犯明朝,王振唆使英宗親征。明朝兵部尚書鄺埜與于謙均極力勸阻,英宗不聽。在離懷來縣城約二十里的土木堡,英宗和明軍被包圍,從征的一百多名文武朝臣幾乎全部戰死沙場,英宗皇帝也被蒙古人生擒活捉,這是自有明朝以來的奇恥大辱。土木堡之變後,公元1449年,瓦剌部落首領也先挾持明英宗進犯北京,侍講徐有貞說應當遷都南京。于謙厲聲說:「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搖動則國家大計完了,難道沒有看見宋朝南渡的情況嗎!」于謙請成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馬上開赴京師,人心稍為安定。于謙立即被升為兵部尚書。他分遣諸將率兵二十二萬,列陣於京城九門之外,並親自與石亨在德勝門設陣,以擋敵軍前鋒。于謙派騎兵引誘也先逼近德勝門,伏兵趁機衝出,大敗敵軍。後也先又轉攻西直門,城上守軍以箭炮還擊,迫使敵軍潰退,京師之圍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