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要豐,自奉要約;責己要厚,責人要薄。」語出自《養正遺規》卷下。意思是:對待別人要寬厚,對待自己要簡約;要求自己要嚴,要求別人要寬。
唐朝的韓愈在《原毀》中曰:「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意思是說,古代的君子,責備自己總是很重、很週全、很嚴格;對別人很寬容、很平易、不苛求。對自己要求嚴格而全面,就不會放鬆、懈怠。對別人寬容而平易,別人就心情舒暢,願意做好事。
《論語·衛靈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躬:自已本身。責:責備,責問。厚也就是責。多責備自己,少責備他人,那麼就會遠離怨恨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一件事情出現紕漏時,正人君子總是先意識到自己的過錯,並且願意挺身而出去承擔它、彌補它。大至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倘若能奉行「君子自責」的道理,就離安定祥和不遠了。
唐太宗罪已吞蝗
《左傳》古稱「禹、湯罪己」。據中國學者蕭瀚根據《二十五史》進行的統計顯示,中國歷史上共有79位皇帝下過罪己詔。多發生在水火旱疾疫之災時,也有臨城下之時。「罪己」,就是帝王責怪、自省自己的「口諭」。
貞觀二年,京城長安大旱,蝗蟲四起。唐太宗進入園子查看禾苗,看到有蝗蟲,捉了幾隻唸唸有詞道:「百姓把糧食當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這對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過全部在我身上,你如果真的有靈的話,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太宗要把蝗蟲吞下去。周圍的人忙勸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說道:「我真希望它把給百姓的災難移給我一個人!為什麼要逃避疾病呢?」然後就把它吞了。從此蝗蟲不再成災。
唐太宗貞觀年間,百姓安居樂業,民風純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監獄裡基本沒有什麼人,一年到頭沒有一個死刑犯。
繆彤自撾 得以齊家
漢朝繆彤,字豫公。在他小的時候,父母雙雙去世,兄弟四個人同住在一起,繆彤是長兄,要照顧三個弟弟。他雖是一位讀書明理之人,然而長兄要教育弟弟是很難的,身為父母教養自己的子女都很不易,更何況為兄的呢?
漢朝繆彤,字豫公。他在幼小年紀的時候,早已沒有了他的父親。兄弟四個人同住在一起。等到後來各自娶了妻子,這些婦人就要請求分家產,已經有好幾次了。甚至於屢次有爭鬧的言語發生。繆彤聽見了很感憤嘆息,就關了門。自己打著自己說道:繆彤呀,你一向主張修身謹行,要學聖人法則,要去齊整世道風俗,為什麼不能夠去正了自己的家庭呢。他的弟弟們和那幾個婦女聽到了,就都在門外叩著頭、謝了罪。從此以後,他們一家的男男女女。就更加敦好和睦了。
詩曰:繆彤化弟,閉戶自撾,諸婦謝罪,得以齊家。
李文耕評論說:「骨肉之間,無責善之理。」父子之間流露著親情,假使用善道互相譴責的話,那麼它將是最傷害親恩的。父子間是這樣,兄弟間更是如此。繆彤能反躬自責,使弟弟、弟媳們人人知悔,從而更和睦友愛。「可知天地間除自責自盡外。更無道理矣。」
「責人則以仁,自責則以義」
西漢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仁義法》曰:「以仁治人,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於外,此之謂也。」就是說要施「仁」於人,存「義」於心,多責備自己,少苛責別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呂氏春秋·舉難》曰:「故君子責人則以仁,自責則以義。責人以仁則易足,易足則得人,自責以義則難為非,難為非則行飾。」所以君子責人就用「仁」,自責就用「義」,用仁責人對方就容易滿足,容易滿足就會得人心。自責用義就難以做錯事,不做錯事則行為就有所修飾。
《漢書·杜周傳》:「歸咎於身,刻己自責。」意思是說,把過錯歸於自己,對自己要嚴格要求。相反,「好責人者,自治必疏。」此語出自清代申居鄖《西岩贅語》。
清代的王日卓在《今世說》說,「但終日不見己過,便絕聖賢之路。」如果一整天都沒有發現自己的錯誤,這絕不是聖賢之路啊!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