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慧增智!打坐是最好的養生之道(圖)


科學實驗證明,打坐是最好的養生之道。(網路圖片)

打坐」又稱盤坐、靜坐,它既是中國道教文化中的一種基本修煉方式,佛教文化中的禪坐、禪定及「結跏趺坐」也有著相同的功能。盤坐又分為散盤、單盤和雙盤,最早由古人的散坐和跪坐演化發展而來。打坐既可養身延壽,又可開慧增智,故中國古人極為推崇。

美國麻薩諸塞州總醫院的一項研究表明,打坐八週後,參加實驗人的大腦結構就發生了變化。科學家的研究實驗證明,這種傳統的、帶有些宗教色彩的修行打坐,可以導致大腦的結構發生變化。

打坐是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最好方法

審視一下標準的打坐姿態,不難看出這是一個近似三角形的金字塔形狀,而從頭頂至下的三分之一處正是下丹田所在之地,也正好是「黃金分割率」的0.618之處。丹田為藏精之府,同時也是煉精化氣之所,丹田的真氣充盈凝聚成丹後可固本培元、貯存能量。另外丹田還是任脈、督脈、衝脈經氣運行的起點和歸縮處,同時也是血氣彙集和真氣升降的生發之地。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泉、陰陽之會,故歷代養生名家都極強調下丹田的修煉。

中國南宋時期的著名詩人陸游命終時85歲,他年輕時修道學禪也常習打坐,所以直至晚年身體都十分健壯並頭腦靈活。中國傳統的打坐養生功法實際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據《莊子》一書記載,黃帝曾向名叫廣成子的人詢問學習長壽之道,廣成子說:「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勞汝靜,乃可長生。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以上這段精闢的論述,實則就是在打坐中的真實感受和長生之道。

打坐的意義不僅僅是養生與開悟,另外它還可促進學習、增強記憶。古人程頤在《鶴林玉露》一書中講:「每見學者靜坐,便嘆其好學。」朱熹也要求學生「半日讀書,半日靜坐。」明代王陽明說:「昔吾居滁時,見諸生多務知解,口耳異同,無益於得,姑教之靜坐,一時窺見光景,頗收近效。」王陽明還認為靜坐可達到「聰明日開,德性堅定。」

科學實驗證明 打坐可以導致大腦的結構發生變化

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科學家們對40名學生進行靜坐生理實驗觀察表明:只要靜坐5至10分鐘,人的大腦耗氧量就會降低17%,相當於深睡7個小時後的變化,同時血液中被稱為」疲勞素」的乳酸濃度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下降。

美國麻薩諸塞州總醫院研究人員表示,經過八週的禪修打坐,參加者與記憶、自我感覺、同情和壓力感相關的大腦區域,就發生了可測量的變化(measurable changes)。麻省總院精神科神經影像學醫生莎拉.拉扎(Sara Lazar)領導了這項研究。她說:「雖然禪修打坐是一種平靜和放鬆身體的運動,但打坐者早就表示,打坐還有認知和心理上的多種好處,打坐後一天心身愉悅。我們的這項研究也表明,人們花時間放鬆打坐,不只是心裏感覺更好,而且大腦結構都有了實質性的變化。」

16名實驗參加者在實驗開始的兩週前及禪修打坐八週後,研究人員對他們的大腦結構進行掃瞄,然後做對比分析。參加者除了每週一次會面,在一起練習禪修打坐,集中保持非主觀意識的感覺、感情和意念,參加者還使用錄音來被指導每日的打坐,並被要求記錄每天練習的時間。一組沒有參加打坐的人,他們的大腦結構也在同期被掃瞄檢查。

打坐組報告他們每天平均練習27分鐘,他們回答了冥想問卷調查,問卷結果表明他們的念力比以前有顯著改善。針對腦掃瞄圖,主要對早期研究時發現的打坐者大腦出現差異的區域,科學家們做了重點分析研究,發現海馬(hippocampus)的灰質密度增加了。海馬已知是主管學習和記憶的重要部位,是與人的自我意識、同情心和反省意識相關的大腦結構。灰質是一種大腦組織,其中含有神經細胞。

打坐者報告壓力減輕了,研究人員發現他們杏仁核的灰質減少了。杏仁核已知是一種產生焦慮和壓力的腦組織結構。而這一系列的變化在非禪修打坐人的腦掃瞄對比中,都沒有發現。

本文留言

作者雲中君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