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一週年 一大問題官方隱瞞至今(圖)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開閘放水」整一年,北京仍然處於缺水狀態。(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5年12月28日訊】(看中國記者陳秋穎綜合報導)12月27日,中國大陸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開閘放水」整一年。然而,北京雖有約1100萬人喝到「南水」,卻仍然處於缺水狀態。更有消息指出,北京民眾喝的「南水」有重金屬污染的嚴重問題,而官媒卻對此一直隱瞞。
南水北調一年 北京仍缺水
據陸媒《新京報》報導,截至2015年12月24日0時,近一年來約8.66億立方米「南水」入京,包括城區及門頭溝城子地區,和通州、大興及昌平部分地區的1100萬市民喝上「南水」。
然而,北京的水資源總量仍然「入不敷出」。報導稱,從2005年到2014年,北京市水資源總量呈逐年下降趨勢,供水總量卻以每年平均0.58億方遞增。市南水北調辦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仍僅有150立方米左右,遠低於國際公認的缺水警戒線。
事實上,按照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預期計畫,年調水量應高達95億立方米,其中北京市12.4億立方米(13%),天津市10.2億立方米(11%),河北省34.7億立方米(36%),河南省37.7億立方米(40%)。而在過去的一年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一共只調水21.56億立方米,只佔95億的23%。
究其原因,水利專家、環境專家王維洛指出,僅從技術層面講,中線工程採用明渠輸水就是最大失誤。王維洛刊載在《動向》雜誌2015年12月號上的一篇文章說,採用明渠輸水,只有在阻力極小和輸水中不含泥沙的理想條件下,才能達到預計的調水量。但是,南水北調工程施工質量差,表面粗糙,距離光滑表面的要求甚遠。加之水中含有泥沙、冬季明渠會結冰等問題,「問題的關鍵不是水是否能流到北京,而是有多少水可以流到北京。」
「一泓清水」卻污染嚴重
除了調水量低,「南水」還有被污染的問題。《新京報》的報導承認,「南水」源自丹江口,經河南、河北流至北京。一路北上,氣候、地理條件發生變化,也會出現高藻現象等問題。從今年4月至11月,由於季節及氣溫變化,「南水」曾出現持續7個多月的高藻現象,致水中產生「土腥味」。
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新聞發言人梁麗稱,自來水廠提高制水工藝,通過臭氧氧化和活性炭吸附等方式,去除水體剩餘藻類。
市民喝的「南水」看上去雖清,也去除了異味,但不能掩蓋的事,這些水在工程源頭丹江口水庫就已被重金屬嚴重污染。
王維洛指出,南水北調中線通水後,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現任副主任、大型工程生態安全領域首席研究員張全髮帶領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該研究顯示,2007-2010年丹江口水庫部分時段水質為V類水,重金屬鉛和砷超標,其中鉛含量超過世界衛生組織的限值約20倍。目前,張全發所帶領的團隊,還在對丹江口水庫水質進行持續監測。
而官媒卻從始至終的報導稱,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水質保持優良。
張全發曾向《南華早報》表示:丹江口水庫的水能不能喝,不是一個他能夠回答的問題?!
南水北調——一場生態浩劫
美國科學院的院士、1998年普裡茲獎得主賈德·戴蒙(Jaleaed Diamond),在他的著作《大崩壞》中指出,南水北調工程將會導致污染擴散、江水資源失衡,造成生態浩劫。
另有專家們表示,南水北調工程誘發的地震等自然災害將嚴重危害沿線百姓的生命安全。劉素梅、徐禮華等多名中國地震專家曾在《國際地球物理學報》上發表文章預期,南水北調中線項目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庫,一旦大壩加高,有可能觸發4級以上的地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