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將軍披露臺灣秘密檔案曝抗戰驚人史實(一)(圖)

作者:喬金鷗  2015-12-26 08: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喬金鷗將軍在「紀念國軍抗戰,光復民國大陸」研討會上發言(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5年12月26日訊】二零一五年八月三十一日至九月二日「光復民國(大陸)工作委員會」暨「黃花崗­雜誌」在臺灣師範大學舉辦了為期三天的「紀念國軍抗戰,光復民國大陸」研討會。 來自中國大陸、美國、加拿大、澳洲和臺灣的學者專家,就多個主題展開了討論。 研討會圍繞「中共在抗戰中的角色及大陸淪陷的原因」的主題,中華民國團結自強協會理事、中華戰略學會理事、中華軍史學會監事喬金鷗將軍做了「抗戰時期中共實力擴張之策略」的發言。喬金鷗將軍有機會接觸和利用大量臺灣秘密檔案進行研究,揭露中共在抗戰中通過統戰、諜報及掠奪敵後資源等方法擴張其實力,最終打敗國軍的歷史事實。

抗戰時期中共之擴張策略

今年是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週年,行政院表示,以「八年抗戰是中華民國軍民堅苦卓絕的奮鬥成果」等四原則為主軸,擴大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等16項系列活動,忠實呈現抗戰勝利歷史軸線,彰顯中華民國是抗戰主體。

中共沒有八年抗戰的機遇,就沒有重新擴展壯大之轉機。共軍經過八年與精良的日軍所謂的「血戰」後,在其根據地內正規軍竟然由出師時的4.6萬餘人,壯大到抗戰勝利時的120萬餘人,民兵更多達268萬7千餘人。對不瞭解中國抗日戰史和中國共產黨在抗日之態度及角色者來說,這樣的實力數據,倒像是日本侵略者滋養了共產黨的軍隊。但從該時期國共雙方史證資料來看,實符合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所策劃之「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發展」之抗日發展方針。

國民政府艱苦抗戰贏得勝利

 「日本陸海空軍及補助部隊將領率所有部隊向蔣委員長無條件投降」、「當即服從蔣委員長之節制並接受蔣委員長及其代表何應欽上將所頒發之命令」,這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日本在南京向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委員長代表—何應欽上將投降;降書內容之前提。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對華野心侵略,不斷製造事件,直至民國26年盧溝橋事變,終於激發中華民族誓死抗敵的堅定意志。時任軍事委員長的蔣公,在廬山昭告:犧牲已到最後關頭,唯有人地無分、抗戰到底。領導全民無懼流血犧牲;奮戰到底下,經過八年浴血抗戰終於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抗戰期間,國軍以劣勢裝備與日軍浴血苦戰,其中大型會戰22次、重要戰鬥1100次、小型戰鬥3萬9000次。國軍傷亡322萬官兵,包括268位將領殉國,其中上將6人、中將57人、少將205人,還包括共軍將領。無辜百姓死亡人數超過2000萬人,財產損失更是不可計數。八年抗戰是一個關係國家存亡、深刻影響國際情勢的重大歷史事件,戰爭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傷亡之重、影響之深,也都是空前未有。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大轉折,如沒有八年抗戰,就沒有中共的重新壯大,不管是基於國共鬥爭的歷史恩怨,或是出於建構歷史正當性的需要,多年來大陸當局始終刻意拔高中共在抗戰中的作用,貶低甚至長期不提國軍的犧牲與功績。教育與宣傳上,都說抗日戰爭是共產黨打的,國軍完全沒份。八年抗戰是誰打的?這個重大的歷史課題,兩岸政軍學界爭論已久。

中華民國政府是抗戰主體,主導抵抗日本侵略;抗戰史是建立在國家主體上的,蔣中正委員長領導抗戰勝利,此一歷史事實不容大陸扭曲。2005年,胡錦濤在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大會上,才指出「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雖然對國民政府抗日已經提出較多的肯定;但以「兩個戰場論」解構抗日戰爭史,還是有很多偏離史實之處。但是今年以來中共在抗日戰爭論述宣傳策略上,又進一步一分為四,國家整體抗戰被解析為「正面戰場」、「敵後戰場」、「東北戰場」與「民間及外國戰場」,刻意再漠視抗日史實,混淆抗戰真相。

國民政府抗戰之持久戰略;改變日軍原本由北向南的主作戰線,並以重慶為主要抗戰基地的重要戰略指導,奠定抗戰勝利的基礎。同時蔣委員長抗戰到底的意志是重要關鍵因素。從我國軍史政單位之「抗戰史檔案」、日本防衛廳編撰「日軍對華作戰紀要」等檔案及相關史料,都清楚印證抗戰歷史,史實就是我國民政府蔣中正委員長為盟軍中國戰區的最高統帥,是國際公認的抗戰領導人。

中共參加抗戰的態度

中共在共產國際的「統戰綱領」指示下,展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運作。七七抗戰開始,七月八日,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賀龍、林彪、徐向前等聯名電呈蔣委員長稱:「紅軍將士咸願在委員長領導之下,為國家效命。」

七月九日,彭德懷、賀龍、劉伯承、林彪、徐向前、葉劍英、蕭克、左權、徐海東率人民抗日紅軍全體指揮員戰鬥員、致電蔣委員長等,表明「我全體紅軍,願即改名為國民革命軍,並請授命為抗日前鋒,與日寇決一死戰」。

在共黨的請求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廿六年八月二十二日,發布收編投誠的共軍,並任命朱德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

經共黨的請求政府收編共軍,中共再向政府提出「四項諾言」:

一、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願為其澈底實現而奮鬥;

二、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動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的統一;

四、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並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

但中共對其內部則是說;「這些讓步與妥協,是為了要使本黨取得全國範圍公開活動的機會,千百倍的去擴大黨的政治影響與組織力量,進而爭奪在民族革命運動中的領導地位」。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收編共軍命令後,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會議」中,頒發了「關於抗戰中地方工作的原則指示」,要求黨與其軍隊「向各地政府與軍隊進行統一戰線的活動與組織」活動時,要重視;

第一、利用一切舊政權的武裝組織形式:如民團、保安隊、壯丁隊、義勇軍等實行組織群眾、武裝群眾,並取得其中的指揮地位。

第二、共產黨員該以抗日積極分份子的面目,參加到政府與軍隊中去,並取得其中的領導地位。

第三、同各黨各派的鬥爭是任何時候不能放棄的。

第四、用一切方法爭取黨的公開與半公開,同時擴大黨的秘密組織。

對紅軍改編為國軍上;要求:政委改以副首長或政治部主任,行使組織職權,維持黨對首長之監督領導,拒絕軍委會派遣參謀至部隊。

在作戰方針上;指示入晉後先爭取表現來擴大宣傳影響。日軍再深入時,即以山西為基地,分散向河北、山東、河南、熱河、綏、察各地發展,以獨立自主游擊戰,在敵後爭取民眾、擴大武力、建立根據地。

同時向紅軍解釋;雖然接受政府改編為國軍,「維持外白、但內面仍是‘紅’」。也就是仍然維持其為無產階級革命鬥爭之特性。

再觀其在抗日軍政幹部大學「中共黨的策略」課程講授中,解釋何以要強調抗日,乃因:

第一、抗日可以得到國人同情,爭取廣大群眾,可以擴大紅軍,進行加緊發展黨的組織。

第二、在革命低潮,力量縮小時;才能保存實力,進而擴大實力。

第三、抗日才能保護蘇聯,因蘇聯是無產階級的祖國,世界革命的根據地。

第四、放棄以前走不通的路尋求易於達到無產階級專政的另一道路。

第五、此一革命策略是破壞資產階級政權的武器,用以掩護秘密工作之發展,用公開的工作來爭取廣大群眾力量,以推翻資產階級政權。

第六、給革命休養時間,積聚勢力,準備新的進步條件,採取轉彎抹角的進攻策略,尋求將來更大的勝利。

第七、紅軍仍保持獨立性,蘇維埃暫時取消,改為特區政府,實質是未變。

結果中共是物質得到了,經濟得到了,彈藥得到了,精神上得到了,黨員增多了,影響力擴大了。正如其所謂「一分鐘也不忘記擁護自己階級的利益」。

中共在抗戰時期的擴展策略

一、民主共和國戰略下之決策

第一階段:中共在抗日開始策定了黨的策略後,即以「民主共和國」作為戰略口號,強調聯合各黨、各派、各軍一致抗日為策略口號,用以推倒國民黨政府。

此階段的根本勢力,國內為;無產階級及工農紅軍、東北軍、17路軍,國外為蘇聯及各民族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要求聯合各黨、各派、各界、各軍、共同抗日,建立抗日民主統一戰線,組織抗日聯軍、義勇軍、抗日軍隊等聯合會,各界抗日救亡會。

在革命低潮時,中共以反日在前,土地革命、階級鬥爭放在後面,待見到革命高潮馬上改變,再將土地革命放在前面;此時在擴張的策略指導上:

發展的決策是「七分發展、二分應付(國民黨),一分抗日」,第一階段:先自我犧牲爭取輿論擁護,軍事分二路,由晉西北向東發展,一路深入冀東、冀中橫斷平漢線,一路入晉南、豫北、冀南、魯西、橫斷津浦線,入魯北、魯東切斷中央系軍隊聯繫,建立山地、平原根據地,為第二、三階段的到來準備。

第二階段:各地工作基礎及軍事政治根據地建立完成後,要將黃河以北,國民黨勢力肅清,視日寇力量消長情形決定鬥爭形式。

第三階段:勢力伸入華中各地、建立華北各根據地,分段遮斷中央系軍隊聯繫,瓦解和離間中央系部隊,待鞏固基礎後,進而取代國民黨之領導權。

此一策略方針就在;第一步讓國民黨先打日本,表面上配合做一點民族革命工作。第二步讓國民黨單獨打日本,自己進行軍事擴張使國民黨勢力削弱,當日本被打倒時,國民黨亦被打倒,勝利是中共,再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轉到無產階級革命。因而八年抗戰中,共產黨堅定遵行此一路線行動,在各地區積極擴展,而使其實力得到了迅速的壯大和發展。

二、抗日擴展活動綱領

民國二十九年中共中央策定之抗日「活動綱領」歸納為:

 (一)三大目標:1、擴充軍隊-擴大地盤,在冀、魯、蘇、皖、陜、甘、寧等地襲擊國軍、排斥異己。2、發展黨務-積極發展黨的力量,吸收黨員。3、奪取地方政權-藉民主憲政口號,號召民眾,孤立國民黨。

 (二)四大運動:1、百萬擴軍運動-吸收各地保安團隊及殘部。2、百萬擴黨運動-大量吸收各地教職員、學生入黨。3、千萬囤糧運動-徵收救國公糧,或低價收買囤糧。4、萬萬積金運動-以勸捐、募捐、勒捐及各種苛捐雜稅為手段。

 (三)十五大原則:用以落實三大原則,四大運動之政治手段;工作方向和行動方法。

 (1)借「服從三民主義」的口號,曲解國父遺教,宣傳「馬列主義」。

 (2)借「抗日」口號,號召民眾,擴充地盤。

 (3)借「民主」口號,破壞中央戰時法令,奪取各地政權。

 (4)借「進步」口號,欺騙青年,損失中央威信。

 (5)借「團結」口號,鞏固自己地位,掩護分化策略。

 (6)借「國共合作」口號,抬高自身地位,減低中央領導力量。

 (7)借「革命」口號,用恐怖手段,排斥異己。

 (8)借「反對分裂」口號,實行割據。

 (9)借「反對內戰」口號,逃避軍事制裁。

 (10)以「統一戰線」口號,併吞弱小。

 (11)以各個擊破,摧毀國民黨力量。

 (12)佯作弱者姿態,到處向群眾哀告,以騙取同情。

 (13)以漢奸、汪派、托派、頑固份子、倒退份子、親日妥協投降等頭銜,任意罰款、捐糧、繳槍、綁架、殘殺。

 (14)製造高調,炫惑人心。

 (15)製造謠言,破壞人民對政府及領袖之信仰。

相對應其抗戰開始的「四項諾言」;不推翻國民黨政權,不破壞全國政權的統一,取消蘇維埃政府和取消紅軍的諾言,只是欺騙政府收編紅軍取得合法身份,暫時等待擴張發展的策略而已。

三、游擊戰與根據地原則

民國廿六年抗戰爆發,紅軍接受政府收編後,毛澤東就明確的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的原則。紅軍作戰任務上;擔負以獨立自主的任務,要求南京政府指定地區,以協助友軍作戰,「只宜作側面作戰,不宜作正面作戰」。

毛澤東在「論政策」文中申明其戰略基本精神,一是黨的軍事鬥爭戰略任務,在創建與鞏固擴大抗日根據地。二是要實現此戰略任務必須把游擊戰爭提高到戰略地位,經游擊戰爭,動員與組織群眾,創造陣地、發展陣地。游擊戰這是全黨一切工作的中心,唯一的方法其戰術基本原則在於「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化整為零,集零為整,旋磨打圈,脫離敵人。」

 (一)游擊戰非獨立戰爭形式,乃應該同時進行:政治鬥爭-包括思想、組織、群運、經濟、社會等廣泛鬥爭,以合法地位掩護其破壞政府之政治鬥爭,藉游擊隊各級政治部之宣傳、組織、民運、敵工、特工各部門來推動黨的政治工作。要求以群眾為堡壘,將群眾團結在自己周圍,更進行兵運瓦解「敵軍」,所到之處;用種種方法進行宣導,使對方由不反對而同情其游擊戰爭之活動。

 (二)根據地是游擊戰爭賴以執行自己策略任務,達到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和驅逐敵人目的的戰略基地,沒有這基地,一切政略任務的執行和戰爭目地的實現就失掉了依據。

其作用在1、作為游擊戰爭的後方,對國民黨軍事進攻的基地,2、偽裝「新民主主義」的抗日政權形式,3、發展武裝力量的泉源,補給的後方,4、培植創造幹部的基地,繼續階級鬥爭的強化,5、做為日軍佔領區宣傳的樣本。

根據地是中共這麼重要的戰略支點,必須予以鞏固與發展,而其鞏固之作法:

1、在軍事方面:建立軍區實行全面軍事化控制,組織與武裝軍區人民配合或支援游擊戰。

2、在政治方面:成立抗日政權,代替原有政權成立「邊區政府」、「行署」、「行政委員會」,以「合法」統治者自居。

3、在經濟方面:設立銀行、合作社、徵稅機構、控制財政、經濟的物資支援游擊戰,以分田、減租政策、籠絡農民號召參加游擊戰抗日。

4、在黨務方面:發展組織、建設黨、統一領導軍隊、政府、民眾團體。

5、群眾運動:對群眾宣導、組訓運作有效掌握以鞏固根據地。

中共在農村發展游擊戰爭,建立根據地,以支援游擊戰再建立新根據地,辦黨、政權、人民武裝、工農生產、文化教育、因而有了政權的雛型,成為解放戰爭的出發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閔良臣博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