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什麼信號?於幼軍俞可平大談敏感話題(圖)

 2015-12-10 14:2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3
    小字


中共紅朝多禁忌,近年意識形態微妙(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5年12月10日訊】(看中國記者林中宇綜合報導)在中共五中全會召開前後,大陸意識形態一度再爆激戰,中共高層及民間均就馬克思、共產主義等話題公開分裂。而踏入2015年歲末,大陸輿論界又忽然熱鬧起來。在一南一北兩高校,兩個已離開中共官場走上講臺的曾掌意識形態的前高官大談敏感的「文革」和中共體制話題,背後釋放的信號引起關注。

前廣東宣傳部長於幼軍在中大反思「文革」

據陸媒《新京報》報導,12月9日,離開中共官場、被聘任中山大學的前山西省長於幼軍以「反思文化大革命」(「文革」)為主體的系列講座首講,講座原在中大哲學系錫昌堂2樓講學廳舉行,但由於來聽課的人太多,臨時換到了能容納近300人的8樓更大的會議廳。

事實上,「文革」目前在中國大陸仍是討論禁區。陸媒披露,於幼軍講課「現場請勿錄音、拍照、攝像」。而儘管於幼軍講課中仍圍繞中共執政的基點談「文革」,在課後交流提問環節回應學生提問時,其回應就極具暗示,引人聯想。

有學生問:「文革在現在會重演嗎?」

於幼軍回答:「文革的土壤還在,特別是人們還沒有理性、深刻認識的情況下,文革有可能會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部分重演」。

於幼軍還稱,他選擇「文革」話題開講,是由於「明年是文革發生50週年」;讓大家「自覺地拒絕文革」、「不讓文革在新時代穿上一件馬甲就粉墨登場」。

於幼軍的話,使得外界再次聚焦薄熙來主政重慶時大搞「文革」式的「唱紅打黑」運動,該運動曾從重慶擴大至全國範圍,一時全國「唱紅」,仿如「文革」再現。

前中共總理溫家寶是2012年「倒薄」推手,他在2012年3月14日中共兩會後召開新聞發布會時,曾表示,「‘文革’的錯誤和封建的影響,並沒有完全清除。」「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生」。

於幼軍,1953年1月生,是江蘇豐縣人,中山大學哲學專業畢業。曾任廣州市東山區委書記,廣州市委常委、廣東省委宣傳部部長,深圳市委副書記、副市長、市長,湖南省委副書記,山西省委副書記、副省長、省長,文化部副部長,2008年10月,於幼軍被撤銷中央委員會委員職務,並被留黨察看兩年。2010年12月-2015年1月任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

今年10月9日,於幼軍被聘任為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前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在北大批中共體制病

和於幼軍一樣,已經從官場走出的俞可平,近日在北京大學有公開演講。

《北京日報》微信公號「長安街知事」報導說,12月3日晚,卸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一職後,俞可平在北京大學公開演講,題目是《政治學的公理》。同樣是因教室人滿為患,最後更換到可以容納近千人的大教室。

據報導內容,俞可平在演講中,指出「誰生產權力,權力就對誰負責」的政治學公理,指所謂「社會主義國家」稱官員是人民的公僕,按理公僕應該聽主人的話,但實際上「官員對上唯唯諾諾,對主人百姓則頤指氣使。」

俞可平指出,如果這個官職是老百姓給的,那這個官員就必定聽老百姓的話。如果這個官職是上級領導給的,那他當然就只對上言聽計從了。他認為中共的選拔制度違背了政治學公理,因此要受到懲罰。

俞可平還提到中共官場造假現象,指有的連「群眾」都是幹部扮裝的。又認為,由於制度違反政治學原理,因而當局「得到的信息在相當程度上是不真實的」。此外,他還提出權力須受到制衡的問題。

北京時政觀察人士認為,儘管俞可平演講並沒有脫離中共體制內意識形態的制約,不過因他被認為的黨內自由派學者的身份,離開官場後在公開演講指及中共體制問題,釋放的信號仍然引人關注。

1959年出生的俞可平,是浙江諸暨人。1987年畢業後在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任教,不久調入中央編譯局,後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10月28日已正式辭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一職,並將回到母校北京大學,擔任新組建的北大政治學研究中心主任、講席教授。

俞可平素有胡錦濤的「文膽」及中共高層「智囊」之稱,因他在2007年撰寫《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書而受注目。他因而被視為中共體制內的自由派學者。

俞可平此前任職的中央編譯局主要任務是編譯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等,歷來是中共意識形態重鎮。有海外評論稱,俞可平辭去馬列系官職,可視為其徹底下決心脫去中共馬克思共產主義這層外衣,作出一種切割。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