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京生:中國的糧食(圖)
糧食問題自古以來就不是簡單的生產問題,更多的是一個政治問題(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5年10月12日訊】最近有消息說;中國的糧食過剩了。看起來這是個好消息,反駁了中國人口增長,會導致糧食短缺。其實那種聳人聽聞的所謂理論,本身就站不住腳。這種所謂的理論,是為了配合計畫生育理論而編造出來的一種政治謊言。編造得再精巧也還是謬論。
糧食問題自古以來就不是簡單的生產問題,更多的是一個政治問題。例如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的那場所謂的自然災害,或者叫做三年困難時期。在同樣的一塊中國的土地上;在同樣的一塊養活了六億人口的土地上,餓死了幾千萬人。
現在大家都知道,那不是一場自然災害,而是一場人禍,也就是政治災難。是因為政治管理者們做出的錯誤決策,導致了糧食歉收和浪費。結果就是幾千萬農民被餓死。由此可以看出,所謂的農業問題不是農民的問題,而是社會對農業的管理問題。
人類組成為社會,以至於國家。它最重要的職能就是對食物生產的管理,或者說叫做農業政策。在同樣的農業技術水平下,如何最大限度獲得食物,是幾千年來國家政策的重中之重。古語說,民以食為天,就是這個意思。
在毛澤東實行他的共產主義政策之前,中國延續著幾千年來行之有效的農業管理政策。這就是最有生產效率的個體農民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制度;輔之以國家儲存調劑余缺。這個基本制度到今天仍然是全世界行之有效的基本制度,但是輔助性的制度越來越發達也越來越重要。經常會產生決定性的作用。
毛澤東的錯誤,就是把傳統的基本制度倒退了一步。從已經進步到養活更多人口的市場經濟制度,退回到了養活比較少人口的農奴制。不錯,斯大林的所謂社會主義集體農莊,就是俄羅斯人從蒙古人那兒學到的農奴制。是比市場經濟制度更落後的農業制度。
農業管理制度的倒退,使得同樣一塊土地和同樣的農業生產技術,無法養活同樣的人口。這就是所謂三年困難時期餓死幾千萬人的根本原因。其他細小的原因也都起了作用,但根本原因就是制度倒退。倒退是主要原因。
在那之後的五年時間裏,以劉少奇為代表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暫時壓倒了毛派。開始試探著走回到傳統的市場經濟制度,也就是所謂的小農經濟制度。這就是所謂的恢復時期,雖然只是半吊子的恢復,已經能夠基本解決吃飯的問題了。
但是毛澤東是個可悲的理想主義者;更可悲的是,他對於中國幾千年積累的政治謀略學習得爐火純青。劉少奇不是他的對手。文化大革命一方面實現了那一代人五四運動的理想;更重要的是恢復了毛澤東的農奴制,一種稍作改革的農奴制。又折騰了十年。
雖然這一時期農業技術大幅度進步,機械、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但社會對食品的需求仍處於不足的狀態,一直延續到趙紫陽、萬里時期再度恢復到劉少奇政策的八十年代,吃飯的問題才基本得到瞭解決。這說明瞭政治是吃飯問題的最大問題,政策是吃飯問題的關鍵。各種技術進步都是輔助性的進步,政治和政策的進步才是根本。
現在據說糧食多得不得了,但是國產糧食太貴,只能庫存。國際糧價太低,正在侵蝕國內的糧食市場。這就預示著另一個農業倒退的時代來臨了,是技術問題還是政治問題呢?下邊簡單分析一下。
首先是政策問題。劉少奇和趙紫陽的改革,是半吊子改革。現代的高效率農業,要求大規模集約化生產。土地的集中是前提條件。而土地所有權正是土地集中大規模生產的前提條件。共產黨從根子上反對土地私有化,這就從根本上制約了現代化農業。導致了農業成本的居高不下。
其次是政治問題。全民腐敗的食物鏈,使得機械、農藥和化肥等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升。基層農奴主土皇帝們的腐敗消費,進一步增加了農業成本。食物鏈最底層的農民們除了維持最低生活需要外,農業再投資的水平也極為低下。這些都是農產品價格上升的重要原因。
正是上述的原因導致了中國的農業進入了又一個困難時期。可共產黨卻把這些原因藏起來,硬說中國的人口太多,土地太少。果真如此嗎?我們橫向比較一下。
日本,臺灣的人均農地面積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糧食自給率卻有百分之七八十。印度的農地面積是中國的兩倍,人均糧食佔有率還不如中國。什麼原因呢。專家們有很多評論。以我的觀察原因主要如下。
印度的農業生產雖然已經市場化了,但農民的傳統還不太適應這種制度。東方的日本和臺灣早就適應這種制度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而中國有著適應市場制度的農民,卻沒有充分的市場制度。所以生產水平介於二者之間。
因此中國應該學習日本和臺灣的經驗。一方面加快市場制度的改革,提高農地兼併的速度,以便降低農產品價格。二方面提高農產品進口稅收,保護農業轉型順利進行。三方面控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降低腐敗成本。如此,也許會度過農業新一波退潮的困難時期。
(文章僅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立場和觀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