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絲綢傳奇──莨綢(香雲紗)

莨綢是中國絲綢的一個傳奇,至少擁有五百年的歷史。它有個好聽的名字叫「香雲紗」,又因其手感清涼爽滑,摩擦時有窸窣聲響,人們也稱作「響雲紗」。然而,擁有如此美麗的名字的莨綢,卻是得之不易。

薯莨

製作莨綢的材料為薯莨,又稱赭魁、薯良、雞血蓮、血母、硃砂七、紅藥子、金花果、紅孩兒、孩兒血、染布薯等。薯莨為多年生纏繞籐本植物,其塊莖肉質肥大,呈長圓形或不規則圓形,有疣狀突起,表面棕黑色,新鮮採割時會流出紅色的黏液,可用來染制物品。古時候,古人已經開始以薯莨在製作物品了。

據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六・藥議》載:「今赭魁南中極多,膚黑肌赤,似何首烏。切破,其中赤白理如檳榔。有汁赤如赭,南人以染皮製靴,閩、嶺人謂之餘糧。《本草》禹餘糧注中所引,乃此物也。」從這段記載,我們可知,當時南人已經開始以薯莨染皮製靴了。明代《本草綱目・草之七》亦載:「時珍曰︰赭魁閩人用入染青缸中,雲易上色。」

古老莨綢

明代永樂年間,廣東就開始批量生產莨綢並出口。此後數百年來,莨綢一直由民間手工生產。在二十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曾經是昂貴且時髦的衣料。到了1994年,中國只剩下順德倫教成藝晒莨廠在延續莨綢的一脈香火。

莨綢的製作

製作莨綢,需要經過浸莨水、晒莨、灑莨水、封莨水、煮綢、反覆封莨水、用莨水煮綢、過河泥、水洗等多道工作程序,且至少需要十五六天,才能夠完成。而完成之後,仍要存放三至六個月後,方可裁莨製衣。

晒莨的過程,四個因素不可少:薯莨、河泥、草地、陽光。然而在晒莨的過程中,陽光的作用極大,因此得特別注意天氣對於晒莨的影響。

每年七月至八月上旬,由於日照強烈,氣溫過高,所晒絲綢會變硬發脆,因此不宜開工。十一月後,北方乾燥的季候風南下,也不宜開工晒莨。

適合曝晒的時間是:每年的四月至七月初,以及八月下旬至十月底開工,只有這兩個時期的陽光強度適合晒莨。因此,莨綢生產者幾乎都是起早貪黑地勞作。

季侯日照造成的限制,讓這種只能在夏季、秋季的短暫陽光下,曝晒而得的布匹變得特別珍貴。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