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得苦,就得不到真正的快樂。(網路圖片)
沒有人天生會當好父母,最偉大也最辛苦的父母都是一步一步學習、努力來的,遇到教養問題多方參考別人的意見,可以適時調整自己的態度和方向。
前段時間很火的《虎媽貓爸》引發對教育的爭議浪潮,已經從國內席捲到山姆大叔的地盤,就連在美國已經安定下來的uper middle class的中國媽媽(這些人在美國家庭年收入25萬美金之上吧)圈子也在討論這部劇,從聊自己、自己的先生到認識的身邊朋友,大家所受到的中國式教育對如今生活狀態的影響。
本文是由其中參與熱議的一位媽媽所記錄,她畢業於國內名牌大學,在美工作4年。
反對「快樂教育」
幾乎所有人,都對自己父母的「虎」持有感激,雖然對具體一些方式方法有所不認同,認為有可改善,可以更巧的餘地,但是無一例外地反對所謂「快樂教育」。
一位如今在全美前五的高校擔任教授的姐姐說(她也有兩個孩子,曾經與丈夫兩地分居,自己帶孩子2年之久),她最喜歡獅子老爺的一句話,並且稍作改編,就是──生活沒有快捷方式,吃不得苦,就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而如果讓我自己來說,我的體會是,任何一種工作,不論是文科,理科,工科,做生意……(物理系出身的我到美國後改了金融專業)沒有任何東西是純粹靠興趣可以做好的。我對我的專業、我的工作都很有興趣,但是興趣歸興趣,在做的過程中,更多時候是要咬牙克服困難,克服了一個困難,走到一個境界,就可以感受到比之前單純簡單的快樂更大的快樂,而更大的困難需要更多的知識,經驗,頑強的不服輸的精神來繼續往前走。
我記得我實習時候,是全公司唯一一個沒有美國公民身份或者綠卡的實習生,我必須拿到比別人更好的成績,才能有機會留在公司繼續工作。因為我需要公司給我辦工作身份,那麼我的上司得特別欣賞我、看好我,才可能花更多的努力(給員工申請工作身份還是有一定麻煩的)給我辦理身份申請。我每天比別人更多工作,而且不止是感興趣的活干,一些瑣碎的大家都不愛干的活,也干,當時我想的正是當初參加物理奧賽時,我的物理老師說成功就是需要不斷地堅持,極限之後再堅持。
我就想,我15歲時候都能咬牙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卷子,一個週末做200道物理競賽題目,做完以為結束了,卻因為做錯的題目,再度領到新題目……哭過,抹乾眼淚,不服氣,繼續做。當拿到獎的時候,我永遠記得我的老師說過的「第幾名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堅持下來了」這個魔鬼集訓。
所謂的「快樂教育」
負責地說,在我認識的所有uper middle class的美國人(無論美國本土還是歐亞移民),沒有一個真的對他們的孩子真的實行什麼國內人誤解的「快樂教育」。在美國內每個成功一些的人,各有特長各有途徑,但是有一條,沒有一個人不能吃苦。
我的老公是一位德國人,他大學念的非常辛苦,寬進嚴出,但是也是憑藉過硬的入學分才擠進去的,學業非常沈重,其間還自己申請到美國做交換生兩年,到上海一年,回去完成論文的時候幾個月天天廢寢忘食,教授嚴厲的很。哪裡是我們說的沒壓力?!之前我美國的朋友 Jason說美國唸書看你自己,他書包有幾公斤,天天背回家做作業到很晚的。
接下來講講一些我身邊的非華裔,美國的「成功人士」對孩子的教養吧。
第一個要說的,是我孩子的兒科醫生。
大家都知道在美國醫生是最受尊敬,收入也幾乎是最高的一個行業。能夠在美國做專科醫生(相對於家庭醫生)是百裡挑一、千里挑一,如果在很好的醫院,那就是萬里挑一。他們可以說,都是不止智商高,情商也高,才能夠衝過重重考試、面試、魔鬼的住院醫生訓練,成功地成為一個醫生的。
他對我說,他的四個孩子,最大的12,最小的4歲,大孩子在南加最好的私立學校,中學2年級,學三種語言,彈鋼琴拉小提琴,而游泳,是每天早上五點半準時起床,孩子媽媽也是科學家,夜裡有時候需要加班,所以不會早上起來給每個孩子做飯,12歲的姐姐自己烤麵包,洗水果,吃一些,帶一些,在游泳池游1小時後,回來再加餐一些,然後由他把姐姐和老二一起送去上學。
而最小的4歲半的孩子,如今也已經開始學西班牙語,畫畫,踢足球。這些都是孩子自己選擇學的,但是選擇之後,需要努力時候,就會耍賴,他允許孩子選擇學或者不學,學什麼,但是一旦開始,必須堅持,因為他和他的太太都堅信,沒有任何一種興趣,可以純粹快樂地堅持,當孩子面對是練習畫畫還是看ipad動畫片時候,沒有一個小朋友可以完全抵禦誘惑。哪怕是最喜歡的踢球或者畫畫--因為這些需要努力才能提高。然而當他們監督堅持孩子必須完成每天的作業(包括4歲的這個),孩子有了進步,那種快樂,會加強他們學習的興趣。
幫孩子走第一步,堅持到他的成績讓他更加自信,喜歡,這是父母的責任。
btw,這個醫生是美國白人,太太是英國人,第二代移民。
當然了,讓孩子具備堅持的質量,吃苦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受得委屈不崩潰的情商……這些,並不等於人云亦云,別的孩子學鋼琴你的孩子也學鋼琴,別的孩子背唐詩你的孩子也背唐詩。
我覺得美國的教育的一個長處是,允許多樣化的存在。之所以學校對課本的要求並不高,比如k(5歲上k)的作業一週只有一次,要求只是10之內的數數,會寫26個字母和簡單單詞。只要通過這些就可以繼續升級,也不會背建議看特殊教育。但是,並不是說5歲的孩子真的只需要會這些。基礎要求低,是因為給每個孩子的家庭有足夠自由發展孩子自己的興趣,比如有的孩子興趣在繪畫,有的孩子是音樂,有的孩子選擇了3、4項體育運動。學校統一的要求不高,放學早,並不是讓孩子回家看電視,混日子,而是給家長足夠的時間,來發展孩子個性化的興趣。
也就是說,美國的教育方針,事實上,對家長給孩子的付出要求,更高。很多父母在孩子小學期間選擇了半職工作,或者flexible的工作安排,下午三點就接走孩子,參加跟中興趣班,孩子小時候總是會在有困難時候退縮,不願意練習,很多時候是媽媽必須陪練……然而,等孩子上床睡覺之後,夫妻二人一起再書房打開計算機加班的大有人在。
國外教育很「美」?
最近,一批早期的中國移民家庭開始在網上抨擊那些寫手、短期到訪者和交換生構建的「美好教育」圖景,並斥之為「不負責任,譁眾取寵。」或者我們真有必要認識一下國外真實的教育。
有一句話也許是一針見血:中國卓越在分數上,美國卓越在能力上!而追求卓越所需的付出是一致的。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