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恐懼症(1)(圖)
《一個心理學教授的苦笑》7

一個一個心理疾病患者的病史

(上接上期心理學教授的苦笑6)

三、週末恐懼症(1)

「週末恐懼症」這個詞彙是我的學生發明的。在我所在的大學建立了據說是當時中國大陸第一個‘大學生心理衛生協會’後的一次學術年會上,學生會員們寫了數十篇論文。其中有不少寫出當今大學生中存在著的各種心理疾病,很實際也很有見地。有一位同學寫了一篇較長且十分生動真實的《試論週末恐懼症》。此論文作者經過長時間調查、訪問、質疑、論證而寫就。此論文反映了大學的環境、生活、學習等人文生態,反映了許多大學生生活單調,孤獨,缺乏人際互動,缺乏學余愛好,更缺乏對自我意識的觀念。入學前,許多大學生有所謂的‘天之驕子’的盲目性,對於人生目標,各種素質休養一文不明。也反映了中國大陸中學教育的弊端,沒有為學生上大學提供任何必要的基礎準備。尤其是在教育理念上主張學生個人奮鬥,知識至上,成績拔尖,害了大批學生上大學後遇到了用中學的方式根本不能解決的困惑。在中學影響越深,到了大學為害更大。

我曾經多次調查過高中學生和大學一二年級學生,他們幾乎都沒有思考過十八歲至二十歲的年輕人進入青春萌發期應該碰上的問題。在中學是一概限制和制止的(甚至有校規明文規定違背某些條文要嚴厲懲罰),學生遇到了某些問題,不敢向父母反應,不能向老師請教,一概壓制。壓抑心理成了中學畢業前後的主導心理。

大學一年級新生,來自全國各省市縣,可以說他們都是當地的所謂「天之驕子」。入學後幾乎每個學生都失去了原有的固有優勢。比如說你是某縣、某市的「理科狀元」、「文科狀元」,可是進入大學後需要重新排隊。一方面是全國各省的大學錄取分數不同,你是600分「狀元」,人家是620分「狀元」;另一方面各省錄取線有的差別100-200分。所謂「狀元」差別就更大了。我所任教的大學屬於二類大學,比一類大學實質上相差不小。新生入學後過不了兩個月就顯出了在這方面明顯的變化。某縣某「狀元」一下子擺了龍尾。這種情況在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反應,失去了離開家鄉時的八面威風,有頭腦、心理健康的學生百端待舉,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對另一些學生有一種閉月羞花之感,甚至閉聰塞明,不想進取,原有(至少在個人身上)的優勢棄之不用,猛一下子就掉了下來。

新入學的大學生感覺到大學教育、管理、師生關係、同學關係與中學大不相同,學生們像出籠的小鳥,「自由了,解放了」是他們最深切的體驗,不再閉世絕俗。至少再一個多學期裡,多數一年級新生還沒有摸清各方面的規律,甚至連大學校園的路徑、設備也不甚瞭解。基本上達不到便宜行事的水平。還有一些學生認為自己原有成績應該考取比現在更好的學校,更強勢的專業,所以有一種與現實冰炭不相容的狀況。

總之,大學一年級的思想、追求、心理以及處理各種關係的尺碼都十分混亂。但激烈行動少,沉默思考者多。許多一年級同學成了「同鄉會」招攬的對象。但同鄉會只能解決最為單純簡化的「情感歸屬」,尚不能解決他們的許多根本問題。

每到週末,二年級以上的學生活躍極了,內容也很豐富,各有各的去處。而一年級特別是一年下學期開始後的一段時間,他們十分迷茫、徬徨,新的想法很多,但暫無決心確定;他們與中學的同窗好友聯繫相對減少;他們到大學快兩個學期了,還不能確定誰是好朋友,誰是知己。一到週末,他們就感到內心恐懼、無聊也無奈。利用週末複習功課、學習的學生不足十分之一;從事校園已有設備的活動(如體育館等)的學生也不足十分之一。多數同學去會老鄉(校內各系、校外各校)。而另一部分其他年級的同學男女成雙成對,花前月下談情說愛至少佔學生的三分之一強。還有一部分學生下館子慶生日,似乎每日都有。這麼多的活動,一年級學生乾瞪眼,他們還不能「入流」。他們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也不是。唯一的是感受心理恐懼。這種恐懼並非指向某一對象恐懼,是無形的,孤獨的,不能靜下來做某一件特定的事的恐懼。尤其是高年級學生成雙對的影響十分現實又深刻。「週末恐懼症」其實是性成熟的一種異性交往需求為主的心理反應。在我調查中,90%的男女學生希望能交往異性同學,克服這種恐懼。但是僅僅是男女同學欲與交往的要求,多數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談戀愛」。所以,一年級快結束前,男女同學結伴郊遊,出外看電影才開始普遍了。

「週末恐懼症」是隨環境而循環發生的。週五晚上開始,週六、週日兩個白天,恐懼心態萌發,週日晚又恢復正常。(待續)

心理學家楊子江教授更多故事請看﹕
https://m.secretchina.com/taxonomy/18005

本文留言

作者揚子江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