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為何會向突厥稱臣納貢12年?(圖)
唐太宗像(網路圖片)
突厥是我國北方境內一個古老而又顯赫的民族。早在南北朝時期,突厥族就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建立了人數多達數十萬的軍隊。到了隋朝初年,突厥族卻因內訌和鬥爭,統治集團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突厥在阿爾泰山以西,東突厥則控制著東起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的廣大地區。其中東突厥不久被隋朝軍隊打敗,西突厥也因為內亂而一度衰落。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東西兩大突厥部落趁機迅速統一,重新振作,勢力迅速發展,一躍成為雄居漠北、力控西域,甚至對中原地區也造成嚴重威脅的強大軍事力量。
與此同時,隋末農民起義的風暴已逐漸席捲全國大部分地區。從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開始,全國各地先後興起的反隋起義軍大小不下100支,參加的人數達數百萬,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農民革命隊伍有三支:一支是河南李密、翟讓的瓦崗軍,一支是河北的竇建德軍,一支是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軍。起義軍經過七年的浴血奮戰,到了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的時侯,隋朝政權的崩潰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各路起義軍也遭到了嚴重創傷。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一直在等待時機的李淵、李世民父子看到時機成熟,在晉陽(今山西太原)率軍三萬誓師,正式起兵。
據《舊唐書》記載,在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時,突厥軍隊趁機襲擊晉陽,大肆掠奪一番而去。突厥的襲擊,使李淵、李世民父子意識到突厥不但是一支可怕的力量,而且也是他們爭奪天下的後顧之憂,如果不與突厥搞好關係,自己剛剛形成的勢力就會遭到滅頂之災。為了消除突厥的威脅,李淵、李世民父子與心腹劉文靜商議,由唐公李淵親自給突厥國始畢可汗寫了一封卑辭修好,並許以「稱臣納貢」的書信,又帶上一份厚禮,派劉文靜前往突厥談判。
劉文靜到達突厥時,始畢可汗問:「唐公起事,今欲何為?」劉文靜回答說:「皇帝廢塚嫡,傳位後主,致斯禍亂。唐公國之懿戚,不忍坐觀成敗,故起義軍,欲黜不當立者。願與可汗兵馬同入京師,人眾土地入唐公,財帛金寶入突厥。」始畢可汗聽了大喜,立即派遣大將康鞘利率領二千騎兵,隨劉文靜前往太原,又獻上馬千匹表示友好。劉文靜這次出使突厥,秉承了李淵、李世民父子的的意圖,抓住了突厥始畢可汗貪財圖利的弱點,許諾攻下京師長安後所有財帛金寶歸其所有,正中始畢可汗下懷。這件史實,唐代歷史學家杜佑在他的《通典》中也有所記載:「(突厥)又更強盛……大唐起義太原,劉文靜聘其國,引以為援。」打通了突厥這一關,向突厥稱臣納貢,引以為援,消除自己爭奪天下時來自突厥的居大威脅,消除後顧之憂,這對於剛剛起步的李氏來說,是非常值得的。
隨著李淵勢力的發展壯大,突厥人的胃口也越來越大。始畢可汗經常尋找各種藉口,要李淵進貢財物。「及高祖即位,前後賞賜不可勝紀。始畢自恃其功,益驕踞;每遣使者至長安,頗多橫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優容之。」「賞賜」這詞用得很妙,下級給上級應為進貢,上級給下級才為賞賜。李淵是臣子,突厥始畢可汗是君王。雖然唐書顛倒主次混淆黑白但掩蓋不住李淵稱臣納貢的事實。「優容」,實際上是由於實力不如突厥,而不得不滿足對方的貪慾,對突厥的各種無理要求不敢有違抗。始畢可汗去世後,為了表示哀悼,李淵「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詔百官就館吊其使者。」這是中國古代只有國君死時才能舉行的隆重禮節,而李淵、李世民父子認識到由於唐朝在實力上與突厥相比仍處於下風,與其他集團爭奪天下的局面還沒有結束,所以只能穩住突厥,強忍怒氣,與突厥新任可汗處羅搞好關係。處羅可汗死後,李淵、李世民父子仍以「臣禮」致吊,仍詔百官到其使者處弔喪。
唐朝統一全國後,突厥人看到不可能像以往那樣從各個割據者手中勒索財物了,因此趁唐朝國力還不十分強大之際,連年進擾內地,掠奪人口和財富。突厥頡利可汗曾親率大軍15萬入攻并州(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內蒙部分地區),擄掠男女5000餘口;又曾率騎兵10餘萬大掠朔州、進襲太原;更於626年李世民剛剛即位之時率兵20萬直逼唐都長安城外渭水便橋之北,距長安城僅40里,京師震動。唐太宗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臣下及將士隔渭水與頡利對話。頡利既見唐軍軍容威嚴,又見太宗許以金帛財物,與之結盟,表示臣服,才領兵而退,這就是歷史上的「渭水之盟」。
李世民即位後,任人為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注重經濟發展,增強軍事實力,一直到貞觀三年(629年)以後,唐朝對突厥的臣服終於有了改變。此時,唐朝軍隊的作戰能力大大提高,兵源極廣,士兵人數也大幅度攀升;相反,突厥的實力卻逐漸下降,一些屬國紛紛起來反抗,突厥上層統治者中間又出現分裂,形勢出現了有利於唐朝的變化。從617年到629年的這十二年裡,雄材大略的李世民無時無刻不在考慮如何解決突厥問題,無時無刻不在為突厥問題而咬牙切齒。時機,時機,他在等待時機。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在綜合分析當前形勢,做好充分軍事準備後,認為徹底解決突厥問題的時機已經成熟,決定出兵突厥,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徹底消除自己心中隱忍了十二年的陰影,徹底改寫大唐帝國向突厥「稱臣納貢」的歷史,命李靖率領唐軍主動出擊突厥,大敗突厥軍,活捉頡利可汗,取得了決定性勝利。至此,大唐對突厥的臣服歷史宣告結束。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他不僅以善於知人用人,勇於納諫改過,創造出「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而名垂後世,同時他為統一全國及時調整與突厥關係的大局意識和他十二年來不惜向胡狄之國稱臣納貢的忍耐能力,也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