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圖片來源:新唐人)
悠悠五千年的民族歷史,就是神傳的中華文化精華,更是修煉文化的墊基。而古典詩歌浩瀚的銀漢蒼穹裡,李白(公元701至762年)無疑是其中最璀璨的明星之一。集詩人、劍俠、酒客等多重才情於一身的李白,清逸脫俗、才調無倫、狂放不群、博學灑脫、眼界超凡而獲得「詩仙」的美名。
李白周遊名山大川,一生寫下的詩文,多到不能盡錄。作為最主要的盛唐詩人代表之一,他最精華的歲月是在唐玄宗時代度過的。他的創作活動延續了四十多年,既不泥古受限,更不落他人窠臼,靠著自己卓越的才華與熱情,看似信手拈來的詩文均合乎韻律而卓然不群,題材涵蓋面之廣,幾乎無人能望其項背。而他的一生也充滿了許多傳奇的色彩。
他在長安踏入仕途,唐玄宗賞愛他的詩才,詔命他供奉翰林,只不過是短短不到三年的時間。這期間因他生性嗜酒,給文學史上留下不少浪漫的典故:不僅杜甫的《飲中八仙》詩裡,封他為「酒中仙」;更相傳李白醉酒,有「龍巾拭吐,御手調羹,力士脫靴,貴妃捧硯」的種種殊寵。後來因受高力士的排擠而黯然離開。這短暫而五彩繽紛的官場生涯,只不過是曇花一現,在稍稍品味短暫的俗世榮華之後,不久即告別人間俗眾,勘破紅塵的虛無,放下所有的名韁利鎖,割捨一切執著而專心一志的修道。
離開長安以後的他,開始了雲遊四方的行腳修煉。到安史之亂起為止,用了十年的時間,遍游汴州、袞州、越中、姑蘇、金陵、華州、薊門等地,並且在當塗的橫山隱居了不少日子。這就是「十載漫遊」的時期。後來因參與永王璘的起兵抗爭,導致兵敗後被朝廷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公元759年流放途中,在白帝城遇赦,生活困蹇,三年後,病死在族叔李陽冰家,結束他六十餘載不凡的一生。
從他傳世的第一首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中,似乎表明瞭他天生注定是來塵世修煉的。二十五歲之後離開他長居的四川,上蒼如此安排,大概是要讓他走上尋仙訪道、交友遊歷的修煉路。由於在深山中長期的遊歷,能接觸到的神人異士不少,所以他結交了一大批方外之人:焦煉師(道士修行德高思精者,謂之「煉師」);楊、吳、王、範、蔡……等姓的山人;僧崖公、靈源寺仲浚公、僧朝美、僧行融、紫閣隱者、東林寺僧、元丹邱、通禪師、女道士……等等。與這些人的交遊中,彼此提升了心性與修煉的層次、境界,從而使他更堅定了對神仙生活那的嚮往。更因為與大自然的日夜徜徉,體驗到天人合一的樂趣與自我身心的變化,當然對修道就更矢志不移。
李白的一生,除了短短三年左右,沒正式官職而以「布衣侍丹墀」的翰林供奉和幾個月的永王璘幕僚外,其餘的日子,不是隱居就是遊歷。這是古代一種特殊的道家修煉方法,遊歷訪道,隱居煉丹,修煉吃苦。而修煉的一生,當然是坎坷的一生、魔難的一生,其中包括消業還債、受盡精神委屈。
表面看來,李白的命運多舛,才高八斗而仕途無望,一生漂泊而沒法施展抱負,常人認為他因深受道家消極出世思想的影響所致。實際上,不管他是遊歷、涉世或隱居,那都是修煉的步驟,心性提高的過程;還業的關、以及修心升華、脫離人的必然歷練。
從他大量的詩文創作中,我們也可約略揣測出他修煉的成果。藉著飛躍的、突如其來的譬喻和想像力,他的詩句,總是令人感受到修真後的美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童心和「我醉欲眠君且去」的天真,那是修煉後本質真性的再現。
而廬山遇見了神仙「……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彩雲裡,手把芙蓉朝玉京。……」則可謂學道初成的境界了。
登太白峰「……太白(指太白金星)與我語,為我開天關。……」、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楚山太山皆白雲,白雲處處長隨君。長隨君,君入楚山裡,雲亦隨君渡湘水。……」這似乎又是他能與各種生命體溝通的表現。
李白傳奇修道的一生,讓後人仰望、凝視,見證著他別緻的、殊勝的生命回歸旅程。明代四大畫家之一的瀋周,在李太白象上的題記寫得好:「風骨神仙品,文章浩蕩人。世間金鸑鷟(即鳳凰),天上玉麒麟。」這大概是對李白最貼切的讚譽了!
責任編輯: 秀祺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