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會申辦成功了,卻讓人心情如此沈重
奧運會才過去沒幾年,我們的冬奧會又申請成功了,舉國歡慶。可是,我的心裏總是高興不起來。對體育不大感興趣並非主要原因。主要是我覺得太花錢了。這樣的一屆運動會,我們承辦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宣揚國威,也就是說,它事實上是同老百姓沒有多大關係的。
有的很有競爭力的城市,最後考慮了成本和產出,以及民意的調研和聽證結果,選擇了放棄。而這些城市比我們富裕得多。而且,根據歷次奧運會的情況看,舉辦城市常常會欠下巨額債務,有好多幾十年都還不清,給當地正富帶來沈重壓力,也嚴重影響了民生福祉。這也是許多國家在辦與不辦之間猶豫的重要原因。
我們什麼都不考慮,直接就很積極得申辦了,果真是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啊!對此,我們要為此付出的是,蓋海量的體育場館,派出大量人手維持安保,做好繁複的接待工作等等。這些都是極其耗資巨大,又特別興師動眾的事情。尤其是蓋場館,當時看著確實宏偉,壯觀,但短暫用過之後,就失去意義了。
有人說,那也沒關係,可以在建造時考慮它的商用屬性,這樣以後就可以用租或賣的形式收回成本了。但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能否租出去或賣出去,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些場館價值不菲,價格低,不划算,連基本的維護成本可能都包不住。而價格高,用來作什麼可以賺錢,受眾群體有那樣的消費能力嗎?周邊有無強有力得競爭者?盈利的後續性,穩定性如何?這些都需要衡量。因此,又不好租。如果廢棄了,浪費得錢,還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也有人說,辦這樣的盛會,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高知名度。比如很多人來觀賽,吃穿住用行,門票,旅遊,紀念品等等,都是可觀的收入。建場館會用大量得沙子,水泥,建材等,同樣可以拉動GDP,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對一次進行時間僅有半個月左右的盛會,對其提振消費,不應該抱太大期望。至於拉動建築行業發展,更是有點兒小題大做,蓋幾十棟樓,也可以用這麼多材料。修路,建橋就更不用說了。而後者顯然比前者作用大得多。
但是,我們要付出的真金白銀可是實實在在的,這對財政的壓力可想而知,財政的錢,又來自收的稅和費,也就是說,老百姓仍然是終端承受者。哪怕他們甚至買不起去體育場館的票,都一樣要花錢。因為我國的稅制是價內稅,所以,我們只看到商品的總價,看不到實際售價中稅收佔了多少。其實,都是隱含在其中的。因此,再窮的老百姓,只要活著,只要消費,就要上稅。
而冬奧會舉辦,不出所料就在東北。東北這些年來的經濟發展在全國屢次墊底,主要是他們以國企和重工業為主的發展模式在而今國企式微,私企已成氣候,建築業,信息業和第三產業崛起的條件下,早不復夕日榮光。因此,財政困難可以想見。貧困無著的下崗工人更常見,讓這些人用心血和汗水去實現我們的愛國心,是不是太殘忍了?哪怕上面會補助,只是,他們要付出很大代價肯定是免不了的。損不足補有餘,是否太荒謬?這血色的驕傲,就那麼值得一要嗎?
用這些錢補貼社保,讓下崗失業人員能夠看得起病,住得上房,上得起學,就得了業,養得了老,或者,可以吃飯時有點肉,婦女可以不用賣身來活著,不好嗎?雖然它沒有國歌聲響起那樣讓人心懷澎湃,但是,人的生活和幸福難到不比虛幻的榮譽更重要嗎?雪中送炭不比錦上添花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