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5年07月09日訊】(接前文)
聯想控股的多元化導致其管控能力極其低下,業績惡化速度極快。首先,聯想進入房地產正當時,本來應該快速獲得一席之地,但實際上聯想地產的發展能力和績效都相當差。從2014年開始,中國房地產銷售急劇惡化,競爭力弱的聯想地產自然艱難度日。在聯想控股投資的其他領域,營收和利潤更是慘不忍睹。
例如,大陸農業和食品是利潤率低,操作極為複雜的行業,除了少數外資品牌和本土毒食品的加工食品品牌,基本沒有其他成功案例。聯想連房地產開發都操作不好,再進入所謂高端的水果和茶葉領域,更是打水漂。更重要的是,聯想投入巨資,由本來是聯想集團的高級經理操作,整個運營過程成本極高,對於真正做農業的人來說,這種模式不可想像,別說收回投資,就連運營成本都收不回。
結果就是,根據聯想IPO的招股說明書,聯想2014年的房地產業務,營收連續三年上升,但淨利連續三年大幅下滑,去年淨利不到10億,減值虧損7.55億;農業食品虧了近10個億;化工能源虧了近8個億。
聯想集團為了上市,在利潤上編故事已到了荒誕的程度。這種編故事,比起柳傳志編造微軟的起家史將中科院計算所公司(後來的聯想)說成以二道販子的身份,在香港上市的故事,更加荒誕滑稽。例如,根據聯想集團自己的公報,其金融服務與現代服務業盈利豐厚。前者去年營收13.18億,淨利10.80億元;後者去年營收8.53億,淨利高達10.73億。
從事金融業的人如果看到金融服務業的淨利超過營收的80%,必然極為好奇。一個連低智力的房地產都操作不好,能在金融服務中獲得80%的利潤水平? 這種金融服務業沒有資金成本?在金融服務過程中沒有競爭者殺價?其利潤甚至比高利貸旁氏騙局都高?
最荒誕的是,聯想的現代服務業淨利遠遠超過營收。而根據會計基本原則,會計中有恆等式:收入-費用=利潤。套用會計恆等式,聯想現代服務業的收益是 8.53億元-(-2.2億元)=10.73億元。這裡有個問題出現了:世界上會有什麼樣的無私奉獻者,在幫助聯想賺8.53億元後,不僅不要工資和利潤分成,還倒給聯想2.2億元的巨款,讓聯想的利潤達到10.73億元?
更重要的是,聯想控股陷入內外交困的局面,只能緊急到香港圈錢。雖然柳傳志善於在體制中鑽營,並且通過體制銷售產品。但是,由於大陸經濟本身急劇惡化,在2014年底開始進入全面崩潰階段。聯想集團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市場困境,資金壓力和利潤壓力日益增大。除了荒誕的金融服務和現代服務業之外,聯想其他的業務均需要大量的現金,同時面臨大量虧損。
一般來說,大陸公司在能賺錢時,通常想方設法獨吞,不會想著上市,只有虧損缺錢的情況下,才會考慮上市圈錢。 對於聯想來說,到香港上市是最優的選擇。因為,聯想如果在國內上市,審批週期長,競爭激烈、上市成本極高,而且難以保證上市圈錢的確定性;如果到美國上市,按照聯想控股的業務模式,金融服務業的利潤率以及現代服務業的利潤大於應收的財報,直接會被會計和審計部門扔到垃圾堆;只有在香港上市,一方面利用香港人迷信大陸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利用香港人迷信人脈和名人,才能圈到巨額資金。
比聯想編故事更荒誕的是,竟然有很多香港富人成為聯想控股的基石投資者。聯想控股上市前,獲得多達24位基石投資者的投資,內地包括郭廣昌、李東升、馬雲和馬化騰,而香港富豪鄭裕彤(5000萬美元)和郭炳湘(3000萬美元)也巨資認購,同時李嘉誠和李兆基亦參與認購。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說內地富豪支持柳傳志,是類聚的結果,完全可以理解,畢竟這些富豪都是大陸共產經濟和文化下熏陶成長的結果,而香港富豪也參與其中,與柳傳志這樣的小土共為伍,並且投資荒誕的聯想控股,只能讓人懷疑這些人的智商或者這些人的人品,或者兼而有之。
另外,當這些名人基石投資者的認購規模達到總IPO圈錢量的一半,也給其他中小投資者樹立了榜樣,吸引中小投資者超過44倍認購,最後融資總額達到151億港元。
展望未來,聯想控股就是個151億港元的大坑。從圈錢的角度,即使不考慮聯想市值交易的虛擬部分,即使不考慮上市後一段時間原始股東拋售股份套現更多錢,僅僅從IPO融資的金額,聯想控股已經從香港圈走151億港元。即使不考慮大陸富豪和大陸中小散戶的投資額,僅僅從香港圈走的資金也非常可觀。
從未來收益的角度,即使大陸經濟能維持穩定,從聯想財務報表和業務分布的趨勢上,聯想未來也必然出現利潤急劇萎縮或者加劇虧損的局面。在大陸經濟全面崩潰的背景下,聯想在2015年將經歷巨虧。如果大陸經濟社會形勢惡化速度夠快,聯想控股的投資者最遲在2016年就會看到自己的投資損失慘重,甚至可能一文不值。
挖一個大坑,可以容納151億港元的千元大鈔,這個坑有多大? 人們把血汗錢投到聯想控股,就等於自己的血白流到這個坑裡,當大陸經濟崩潰傳動到香港,人們只剩追悔莫及。
(全文完——中國經濟文化研究所供稿)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