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進入結構性通縮(圖)


中國經濟已基本進入了通縮區間。(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5年07月07日訊】通貨緊縮的最簡單的意思是指物價水平的持續下降,就像通脹一樣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中國經濟是否通縮?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CCWE)認為,GDP平減指數降為負值,再結合CPI、PPI、大宗商品價格等信息,可以認為根據傳統定義,中國經濟已基本進入了通縮區間。

其表示,現在的通縮還屬於結構性通縮,因為消費仍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勞動工資率也平穩增長,全面通縮的情況並沒有出現。這與中國目前貨幣超發有人擔心通脹風險恰恰相反。

中國廣州經濟學家黨愛民星期一表示,由於中國近年貨幣超發,貨幣放出一百多萬億元人民幣,遠遠超過中國經濟規模,但貨幣超發不能簡單地等於通脹,中國有錢消費的群體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他們的消費慾望:

「當消費的慾望已經被滿足,人們錢再多也不會去增加多大消費。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中國儘管現在貨幣多,大家儲蓄多,但消費上不去。另一方面,中國的窮人儘管還沒有滿足自己的消費,想消費但沒錢消費,因為他們的消費受收入不足的制約。中國的確發行了天量的貨幣,但轉化成低收入群體的收入部分卻不多,很有限。現在老說中國實體經濟不行,其原因就是這個消費不振。中國有錢消費的人消費相對飽和,渴望消費的人又沒錢消費,通縮必然發生。」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的研究認為,2015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繼續下行。這種走緩的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經濟自發的增長動力不足。內需不足主要體現在投資不足,而投資不足的最主要體現在於房地產開發的投資增速乏力。不過,目前在美國做訪問研究的原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夏業良星期一表示,在談論中國是否已進入通縮問題時,通脹問題被低估了:

「即中國官方的通脹統計數字實際上有水分的,因為老百姓在現實生活中感受的物價上漲水平比官方說的要高出許多。官方公布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一般大都在2%左右,而老百姓的感受卻在8%左右,差距很大。」

有一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是市場機制自發作用下經濟過度繁榮必須付出的代價,政府對待通縮的態度應該是不干預。中國經濟究竟是面臨潛伏的通脹危機還是像清華大學研究得出的通縮威脅?以食為天的中國老百姓關心的只有一個:就業和物價。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