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乃真君子也!」
一、乘人走後而議其非,吾所不為
李文靖,宋代人。朱熹曾經拜他為師。
李文靖新任參知政事,胡秘監前去道賀,伺機歷數前任四位參政的過錯,來吹捧李文靖。
李文靖參政,對秘監的這種行為,很不高興,把他交來的那些狀紙,鎖入不用的箱中,說道:「我哪有那麼好呢?只不過適逢其時罷了。乘人走後而議其非,吾所不為。何況這是為褒揚一人、而詆毀四人呢?」
二、保全忠烈遺孤
金朝大將郭斌,力守會州城(今甘肅會寧縣),元朝命按竺邇(人名)攻下此城。郭斌戰至糧盡城破,讓妻兒全家,聚在一室,點火自焚。
郭斌家中,有一位女僕,從火中抱出郭斌的兒子,轉交到別人手裡,哭著說:「將軍盡忠報國,能忍心讓他絕後嗎?這是將軍的兒子,希望你們將他撫養成人。」女僕說完,她又自己轉身,跳入火中。
元朝的竺邇,聽說了這件事,深受感動,便讓人將郭斌的孩子,妥善的安排收養起來。
三、樂善好施的瀋尚書
瀋詵,宋代的德清(今屬浙江)人。官至戶部尚書。
戶部尚書瀋詵,對人忠厚和藹。有一個士兵得了背瘡,他親自為其敷藥,配藥需用酒,而瀋尚書正好要隨皇帝去舉行祭祀大典,怕這個小兵因貪酒而不服藥,所以總要先為他配製好藥,讓他吃下後,才去執行公務。
有一次,瀋詵的住所,被鄰居小孩,偷盜得盡光,家丁將偷盜者送交官司。瀋詵忙去找獄吏說:「他本是官家子弟,也是太貧了,才走上邪路,請寬恕他。」將盜者放歸後,瀋詵又送他許多錢米。
當地每遇歉收之年,瀋詵即開倉平糶,發糧時,他親自執鬥,加倍量米給人。對待特困戶,他必把錢悄悄塞在米中,以賑濟他們。鄉親不認識他,但卻相互傳誦道:「那個穿青布衫的,真是好人,米給得多。」
四、奈何仇死者
李泌,是唐朝的大臣,位至宰相,封鄴侯。
唐肅宗李亨與宰相李泌,有一次,談起了奸臣李林甫(李林甫:唐玄宗時,官至兵部尚書兼中書令,被稱為「口蜜腹劍」的奸臣),恨得要把他挖墓焚屍。李泌說:「 您剛安定天下,仇恨死去的人,又能怎麼樣呢?他們又無法知道,更不利於德政。並且眼下起兵作亂者,都是過去我們的仇人。如果您這樣做了,不利於仇人悔過自新。」
李亨聽後,覺得有理,便不再提此事。
五、「此乃真君子也!」
宋代京城樊樓旁邊有一座茶館,生意興隆。一天,一位姓李的客人來喝茶,臨走時,把一袋金子遺失在茶館,回去後才發現丟了。他覺得茶館裡的人川流不息,這金子是肯定找不回來了,便不再過問此事。
數年後,這位姓李的人,又路過此地喫茶,無意中,對同桌的夥伴,又提起此事:「當年我在此地,丟失一袋金子,狼狽極了,差點兒回不去家。」
店主聽了,過來作揖說:「你那時,是不是穿著毛衫,坐在裡面呢?當時我拾到後,立即前去追趕,但你走得太快,我沒能追上。只好暫時把它保管起來。只要你說的數,與我拾到的相符,即還給你。」
說罷,他們就一同上樓去,在一間小屋裡,放滿了失物,有傘、鞋、衣服、器皿等,上面均有標記,註明時間,何樣人所丟,有僧人、婦女、官人等等。
店主拿出一個小包袱,當年所系的式樣依舊,打開一看,裡面的塊數和斤兩,與姓李的客人所說,完全一致,店主當即奉還。李取出一半金子,贈與店主,店主堅決不要,說:「我要是只重錢財的話,就不會告訴你了。那樣做,我心裏有愧,實為不安!」
這時,茶館在座的五十多人,目睹了店主的這一舉動,都雙手抱拳,對店主表示敬意,他們情不自禁的說:「此乃真君子也,只可惜沒有載入國史。」
(以上均據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