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以史為鑒 明君的智慧在於用人不疑(圖)

 2015-04-02 04: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以誠信治國的明君。(網路圖片)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以誠信治國的明君,他從大唐王朝的長治久安大計出發,主張君臣上下同心同德、開誠相見,才能治理好國家。唐太宗認為,隋煬帝猜忌群臣,是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而自己以誠信待臣下,用人不疑,便贏得了臣下感恩圖報、竭盡忠心。

貞觀初年,有人向唐太宗上書,請求清除朝廷中的「奸臣」。唐太宗對此事很重視,親自召見上書人,當面對他說:「我所任用的大臣,都是賢良之人,你知道誰是奸臣?」上書人說:「我居住在民間,不知道誰是奸臣。但我有一條妙計,請陛下試一試,一定能讓奸臣露出原形。」太宗問他是什麼妙計,那人回答說:「陛下與群臣討論國家大事時,故意堅持一種錯誤意見,並乘機大發雷霆。這時那些不畏龍顏震怒,堅持真理,敢於直言正諫,不怕斧鉞之誅的人,便是直臣;反之,畏懼陛下的威嚴,只顧身家性命,依順陛下心意,迎合旨意的人,便是奸臣。」

太宗聽了不以為然,對此人說道:「流水是否清濁,關鍵在於源頭。君主是施政發令之源,臣民好比流水,泉源混濁而想使流水清澈,那是不可能之事。帝王自己玩弄、施行奸詐之計,怎能使臣民正直、誠信呢?魏武帝曹操機警過人,常多用詭計,我看不起他的為人。如果我也像他那樣去做,如何再去指責別人,施行教化呢?」

唐太宗又對獻計之人說:「我要使大信行於天下,以忠誠之心治國,決不搞歪門邪道。你的計策雖妙,但對我毫無用處,我絕不採納使用。」那人聽了滿面羞慚,趕緊下殿,倉皇出宮而去。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經向孔子請教,如何才能治理好國家。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和人民的信任。」子貢又問:「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這三項應先去掉哪一項?」曰:「去兵。子貢再問:「如不得已再去一項呢?」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孔子說:「自古人終究是要死的,如果失去人民的信任,就沒有立國之本了。」

可見在孔子看來,不論是強大的軍隊或是豐饒的經濟,都比不上人民的「信」更重要。人民對國君的信任乃是立國之本,個人的誠信則是立於社會的基礎,無論如何都不可舍棄。

責任編輯: 李雲飛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