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為何不讓老百姓「佔便宜」(圖)

【看中國2015年03月08日訊】如果出現了「通貨緊縮」,主流經濟學者會怎麼做呢?據說,前一段時間,周小川收到無數要求降准、降息的折子。是的,他們的做法是:呼籲央行趕緊多發錢,別讓老百姓買便宜東西。每次降准、降息,都有一幫學者、分析師歡呼:我的意見被採納了!

什麼是通縮呢?其實沒有什麼「科學」的判斷標準。主流經濟學界普遍認為,當CPI連續3個月以上出現負增長,則可認定為出現了通貨緊縮。也就是說,如果老百姓購買消費品的價格連續3個月以上出現下跌,主流經濟學家就會把這種情況稱之為「通貨緊縮」。

主流經濟學者的邏輯是:如果消費品價格下跌,則企業利潤就會減少,生產積極性就會降低,經濟就會進入蕭條。所以,老百姓是很難買到便宜貨的。

改革之初,中國市場百廢待興,投資和消費十分旺盛,人們消費掉了產出的大部分,但各類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依然吃緊。因消費需求巨大,居民儲蓄率偏低,難以滿足企業等的投資資金需求。這種情況下,為了適當抑制消費和促進投資,需要抬升利率水平。

中國央行從1979年就開始提升利率,1979年利率還不到4%,而後一路上升,到了1993年的時候,利率已經漲到了超過10%。

統計顯示,從1992年到2000年,中國國民儲蓄率從35%升到了62%,同期投資率從38%下降到了35%,消費和投資之間得到了較大的平衡,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誘發了中國市場1998至2002長達五年的物價低迷。

按照主流經濟學者的邏輯,工業革命時代的人是很慘的。因為,工業革命使得消費品價格普遍、持續地下跌,並且,那時候還沒有主流經濟學者來拯救他們。

曾經有一個人這樣形容主流經濟學者:「他們無法同時思考兩個以上的問題。」

他們不知道,消費品的名義價格下跌,生產成本的名義價格也是下跌的,所以,物價下跌不會打擊企業的積極性。手機價格一直都在下跌,打擊了手機商的積極性嗎?

他們也不知道,央行多發貨幣,在抬高消費品名義價格的同時,也抬高了成本的名義價格,企業其實還是賺不到錢。當然,某些行業能夠獲益,比如房地產行業,但其他行業會受損。

總之,印鈔票不可能提高平均利潤。但是主流經濟學者無法同時思考消費品價格和生產成本,他們只能思考一項,所以他們就只盯著CPI。

5日上午9時,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聽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審查計畫報告和預算報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5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李克強表示,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較去年3.5%的目標略有下降,但高於2014年2%的實際漲幅。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表示,「過去一年CPI持續走低,增速降到1%以下。今年CPI的目標有所調低適應了目前的經濟特點,實現的可能性還是很大。」

劉世錦表示,「CPI漲幅太高對民生消費不好,太低也對經濟發展不利,今年主要難點還是在如何要穩住。」經濟增速由過去高速增長變為中高速增長後,很多領域的產能過剩問題凸現出來,供給過多使得價格回落。必須加大過剩產能的結構調整,讓一些企業退出後才能穩下CPI走低的趨勢。

2015年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0.8%,PPI連續30多個月負增長,這引發不少人關於中國會否面臨通縮風險討論。

「中國的通縮危機並沒有那麼大。」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稻葵表示,中國經濟是雙元的物價上漲結構,製造業產品的物價在下降,但農產品、資源類產品的價格正在呈現上升趨勢,儘管短期能源價格比較低,但這個格局不能指望長期維持,農產品價格仍然有上漲壓力。

「中國價格的回落引起的通縮苗頭和發達國家市場的通縮不一樣,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非典型通縮。」劉世錦說,穩住CPI需進一步擴大內需,增加供給,尤其是提升國內產品的質量。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白重恩表示,CPI增長的速度比較低,也為貨幣政策適當放鬆提供了空間。「按照當前持續較低水平的CPI,貨幣政策還有進一步調整的空間,相關部門應把握機遇靈活使用貨幣工具,增強流動性,進一步緩解企業融資難題。」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廣義貨幣M2預期增長12%左右。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認為,預訂的增速偏低,能否支撐起各項經濟指標令人擔心,因為今年最大的挑戰是通貨緊縮壓力。

徐洪才表示,政府工作報告對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增速提出在12%,有些偏低,因為去年和前年都是13%,去年實際情況是只有12.2%,已經有點偏緊,今年再提出12%的增速,「我認為偏低了,我覺得不應該低於13%,甚至可以提出13%-14%之間」。

從另一個影響因素看,今年CPI控制目標3%左右,但從實際情況看,這個目標只有象徵意義,預期2%都達不到。所以今年最大的挑戰就是通貨緊縮的壓力,「而廣義貨幣供應量只有12%的增速,怎麼能應對通縮呢,這也是問題所在,令人擔心。」

全國政協委員、央行副行長易綱稱,央行正在研判是否存在通縮隱憂,是否還需要降息等要看經濟走勢。主流經濟學者也不明白,印鈔票只是攤薄原來鈔票的購買力,而不能提高老百姓的真實購買力。

不過,印鈔票也在警告老百姓:如果你今天不把錢花掉,明天這錢就不值錢了。老百姓不得不把明天的購買力用在今天。主流經濟學者會說:看,老百姓真的有能力消費了!至於老百姓的明天會怎麼樣,這超出了主流經濟學者的思考能力。

大眾日報報導,只要沒有明確的信號表明通縮威脅已經消除、經濟已能企穩,進一步的降息、降准就仍然值得期待。繼節前全面降准後,在2月最後一個工作日,央行又再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並擴大存款利率浮動區間。

這表明,隨著經濟下滑壓力增大,新一年的穩增長任務已經開啟。新常態下,雖然調結構促轉型仍是治本之道,但財政金融政策雙管齊下抗通縮是當務之急。

因為,經濟改革和轉型要求的穩定的經濟環境得靠政策托底,而通縮不斷加深壓力下的經濟下行,也需要穩健的貨幣政策繼續向寬鬆加碼,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

今年,主流經濟學者將繼續以飽滿的精神盯著央行。一旦物價下降,老百姓想藉機舔舔傷口、歇歇氣,主流經濟學者就會要求央行「抗通縮」。而從央行官員的各種表態來看,央行也做好了準備。各位也儘可能為自己做些準備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