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專注力是被保護出來的(圖)
很多孩子過了2歲之後,就能主動安靜下來,因為他對某個東西感興趣,喜歡研究,就會把全部的激情和力量投入其中。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人打擾他,興趣就會保持相當的時間,並維持一定的強度。如果孩子常常專注的做一件事,這種專注力就會逐漸變成他自身具有的品質。如果孩子的專注總被打擾,那麼孩子的關注就會慢慢喪失掉。
打擾,使孩子失去了專注的能力
2歲的安安,本來正在地板上專心的拼積木,他把積木堆起來,然後嘩地推掉,然後再堆再推。堆的時候一臉專注,推的時候滿臉興奮……奶奶一會兒過來了:「寶貝該喝水了」;一會兒有說:「寶貝,你餓不餓?」。然後爸爸湊過來了:「乖,不要總是推倒嘛,來,我們蓋個結實的大高樓!」,爸爸邊說邊拿來積木動手。誰知樂樂卻說:「我不嘛,我不嘛」。本來玩得好好的孩子發起飆來……
專家分析:很多家長會抱怨,孩子幹什麼都坐不住。看了安安的故事就該知道原因了!兩歲多的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他們經常全身心的投入到那些成人看來也許很無聊的事上。此時,父母不要去幹擾孩子,這正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候,也是注意力發展的良好時機。
當孩子專注地玩的時候,如果看護人不去幹擾,而是讓他專注完整地做完他想做完的事情,孩子就會有持久的專注能力。孩子的專注力不是被培養出來的,是被保護出來的。請保護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從容地做完他投入去做的一項「工作」。
打擾,使孩子缺乏獨立性
4歲的翔子,正在很認真的堆房子,擺擺這邊,擺擺那邊,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坐在那裡想。這個時候媽媽經常在一邊大呼小叫:「擺上邊更高,擺上邊!啊,紅色漂亮,快拿一個紅色的……」
專家分析:孩子如果能夠獨自玩一些沒有危險的遊戲,家長不應該過多的干預,你一喊一叫一插手,當然會影響他的專注力,也會減少他的探索慾望,而且家長幫忙越多,孩子獨立性越差,造成他的依賴性。比如,他以後做事容易不能堅持,做一會沒有成功,就急於向你求助。所以,不要打擾孩子的專注,給孩子一點思考的時間吧。
打擾使孩子失去了探索世界的興趣頭
動物園猴山周圍,很多的遊客,一個5歲的小男孩高興地在看裡面爬高躍低的小猴子,興致勃勃。一旁的爸爸說:「走了走了!還要看老虎獅子呢!要不然就看不完了」。小傢伙不為所動:「看猴子,看猴子,爸爸你看猴子還會用礦泉水瓶喝水呢!爸爸,猴子也有手對不對?」,爸爸一邊敷衍著一邊又開始催:「快走了,這有什麼好看,看了半個小時還不過癮!」
專家分析:家長不要小瞧孩子,每個孩子都具備專注的品質。一個5歲多的孩子可以看半個小時的猴子,一個2歲多的孩子可以看半個小時的河馬,這不但常,亦且可喜。當孩子專注於觀察的時候,家長不要為了趕時間而打斷孩子蓬勃的發現力。與其走馬觀花快速看完所有,不如一次看不完再來一次,讓孩子盡情享受專注的樂趣,發現的樂趣、探索的樂趣。蒙臺梭利說:「活動是兒童人格的一部分,兒童必須使用他的感覺,透過活動來發展自己。任何禁止兒童活動的行為,都將損害兒童智能的發展——而專注力只不過是被損害的能力的副產品」。
別打擾孩子做孩子活動的觀察者和協助者
在自由和不受打擾的前提下,專注的能力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然具有的品質,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孩子成長的環境總是充滿了干擾的因素。父母應該管理好自己「教育心切」的心情,做孩子的觀察者與協助者,孩子能夠獨立玩耍的時候,不管他的玩法是否符合你的滿意度,你都要耐心的欣賞,孩子需要你一起玩的時候你要積極的參與,當他有困難的向你提出幫助請求的時候,你可以引導他解決。孩子不喜歡你扮演「教師」角色,而是希望你是觀察者、協助者、鼓勵者,這樣孩子的獨立性會得到培養,專注力也會充分發展。為了保護孩子的注意力,爸爸媽媽可以參考以下的建議:
準備一個不受干擾的房間
如果條件容許,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專門玩耍的房間。房間的色調要統一,可以用白色或者米色為基調。有為孩子設計的玩具架,上面整齊的放著孩子喜歡的玩具,能夠方便孩子自行取用。另外,成長中的孩子喜歡席地而坐,房間的地面最好鋪上地毯或者墊子。這樣孩子可以在這個房間安靜專心的玩耍,不被打擾也不會影響到其他人。
建立規則,大膽放手
父母總是對孩子獨自玩耍不放心,但是可以建立規則來保護孩子自由的探索:
不可以傷害自己;第二,不可以傷害他人,第三,不可以傷害環境。
只要孩子的行為沒有違背這3個原則,就不要去打擾他。例如孩子喜歡爬高,要是爬的高度威脅到安全了,媽媽就把他抱到一個安全的地方讓他繼續玩,不批評他也不打擾他。
清除孩子身邊的分心事物
讓孩子在某一段時間內做一件事情,有頭有尾,不半途而廢。如果孩子在看一本書,媽媽就應該將孩子身邊的其他書收起來,不分散他的注意力。同樣的,玩玩具也是一次玩一個,不是一堆。如果書或者玩具成堆,孩子就容易一會玩這個,一會看那個,形成分散注意力的壞習慣。同時當孩子專注的時候,爸爸媽媽也不要去打擾,不要一會叫寶寶吃東西,一會兒放音樂給她聽。
一遍說清,拒絕嘮叨
父母對孩子談事情,不要總是重複。有些爸爸媽媽對同一件事情或某一點要求總是反覆交代強調,久而久之,孩子也習慣了一件事要反覆聽很多遍。這樣孩子入學之後,聽課會表現出漫不經心,以為老師也像父母那樣重複地講。所以父母要拒絕嘮叨,將自己的要求一遍講清,並確認孩子聽懂,不要毫無重點的重複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