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外灘事故釀官場大地震 誰是上海第一虎?(圖)

作者:晏清流  2015-01-03 18:2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從左至右: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市長楊雄、副市長兼公安局長白少康。(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5年01月03日訊】(看中國記者晏清流綜合報導)上海外灘人踩人造成36死47傷的慘案,連日來引發各界持續關注,但如中共向來處理事故做法一樣,上海官方表現令人們不滿。而海內外輿論敲打之下,上海官場被指必有大地震,由於被認為是江澤民老巢的上海早已被習近平當局盯緊,到底誰會被最先拋出,引人關注。

上海外灘發生慘劇 官方所為被轟

上海外灘事故發生後,元旦當日,有關高樓有人撒錢引發擁擠哄搶造成踩人悲劇的說法一度風傳。但上海警方出面否定,外界對真相存疑。

據報,在上海踩踏事件發生之後,上海市委宣傳部發出《關於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的緊急通知》,要求各網站一律不得做頭條並嚴禁將此事與反腐敗關聯。網友就質疑,「試問一個36人生命悄然逝去的公共事件,為什麼不得上頭條?」有評論指,「嚴禁將此事與反腐敗關聯」,說明官員心中真有鬼。

《法廣》2日的報導說,事故才剛剛發生,真相未得,上海官方已經顯現要盡快翻開人踩人悲劇的一頁。

在元旦翌日,上海三大報紙頭版一律不登人踩人的悲劇追蹤報導,而是同期在頭版重要位置大肆報導習近平元旦前的講話。

此外,由於初時官方公布死亡人數為35人,網傳中共潛規則:官員的「丟官線」是36人。有細心網友翻出近年來有40多次重大事故死亡都恰是36人以下的34和35人,指問「難道又是巧合?」

官方後來宣布事故導致36人死亡,47人受傷。但這一數據仍然受到民間及外界質疑。網上有傳言稱,上海當局在隱瞞事故傷亡人數,甚至有說法指實際死亡人數為死70餘人,傷300餘人。

有消息還指,事件發生後,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曾親自下令,不得透露死傷人數的真實消息,其後又親自定下死亡35人,並非特大事故的宣傳基調。但這一說法未能有證據支持。


踩踏事故現場(網路圖片)

官媒加入輿論敲打 上海官場誰先落馬?

對於上海新年首日發生這樣悲慘的公共安全事件,海內外輿論公認,上海市政府沒有管控好人潮是造成意外的主要原因。有報導稱江澤民的上海頭馬韓正要懸了。英媒《電訊報》就引述評論稱,上海市委書記應該跪下道歉。網路上也出現了要求上海市委書記韓正、上海市長楊雄引咎辭職的呼聲。

中共三大喉舌媒體也罕見齊齊發聲敲打上海當局,先後發文對上海外灘踩踏事件提出問責。

1月1日,中共《新華網》援引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安全管理資深專家言論,指外灘踩踏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政府麻痺大意」。另一官媒《中新網》則對上海當局提出三大質疑:風險預防策略是否充分?安全管理手段是否到位?應急控制措施是否及時?

《人民日報》發「人民網評」質疑,當多方面的細節都預示著當晚外灘及周邊客流明顯會超過工作日早高峰時,上海相關部門的人潮管理有無做到位?

央視也在1月1日發表題為《外灘踩踏事故問責要問到哪?》文章,認為「僅僅將責任歸咎於當晚值班或帶班的負責人員」恐怕未必完全公平。文章稱,負有領導責任的官員應該承擔責任。矛頭直指韓正和楊雄。

臺灣《聯合網》文章分析認為,估計會有多人因這起事故下臺,上海市長楊雄、身兼公安局長的副市長白少康等多人將負起主要責任。

據悉,上海是江澤民的政治大本營,現任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和市長楊雄都是親江澤民的上海官場代表。而自去年以來,上海官場不斷震盪,多方跡象顯示,韓正楊雄早已岌岌可危。

去年10月底時,中央巡視組曾對上海巡視反饋的通報,提到民眾「反映強烈」,又已收到「問題線索」,有報導指,韓正和楊雄或已被舉報到中紀委。

此外,有港媒統計顯示,習近平上臺後,韓正主政的上海常委班子兩年被換一半人。外界輿論認為,這顯示習近平加快上海人事布局,隨時接管上海。

據中共官媒12月20日報導,中共十八大以來,還有上海等九個省份沒有省部級高官落馬。山東省首虎濟南市委書記王敏被查後,官媒就曾指問,還有哪些「無虎」省份再失節操?有分析認為,上海打虎正進行中,外灘踩踏事件發生,或加速上海官場清洗行動。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