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5年01月03日訊】(連載之二)
第一章 金融絕境
金融是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在宏觀層面,金融是體制操控經濟的工具,決定整個經濟系統的運行方向,在中微觀領域,金融對實體經濟予以資金支持或資金抽取,金融機構以此往往能決定實體的生死存亡。實體則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識,只從自己的眼前利益看問題,看不到金融對於實體經濟的宏觀操控和微觀決定作用。
少數企業陷入困境可以看作微觀個體問題,是自身缺乏競爭力的表現,絕大多數行業的絕大多數實體都陷入困境,就是宏觀社會經濟問題,反映出整個經濟系統的機制扭曲。絕大多數實體只看到眼前的困難而看不到宏觀經濟問題,只能在恐懼和茫然中走向絕境。
第一節 泡泡社會
泡泡社會是指外在價格膨脹化和內在價值空心化的社會。在經濟機制上,泡泡社會源於超量信用貨幣發行和輿論引導,推動資產價格快速膨脹(資產泡泡)和消費慾望膨脹(相互攀比和形象面子工程),形成整個社會追求賺大錢、賺快錢的經濟模式(大躍進和泡沫經濟)。
體制全力開動印鈔機,發行超量的信用貨幣推動資產泡沫和消費泡沫。信用貨幣指的是幾乎無成本的貨幣,例如紙幣和銀行賬戶中的電子數字。信用貨幣發行後,並不是平均發給每個人,而是主要發給體制相關的單位和個人。他們以極低的代價獲得貨幣後主要進行兩方面活動:1.資產收購,在資產內在價值不變(實際財富不變)的情況下,快速推高相應領域的資產價格-資產價格膨脹,也就是資產泡沫;2.奢侈消費,錢來的容易花著不心疼。免費貨幣造成一夜暴富井噴,暴發戶們奢侈消費和炫耀性消費形成消費繁榮。這種消費繁榮並不可持續,可看作消費泡沫。
資產和消費泡沫摧毀了社會文化。最初以貨幣跟進資產投資的人,隨著資產價格膨脹的規模逐步擴大,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即因為價格膨脹而獲得顯著的資產賬面收益,也就是資產增值。隨著資產價格持續膨脹,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資產投資中,希望不勞動就能獲得更多財富。
資產價格膨脹還為洗錢提供掩護,實現特別的利益輸送,例如中國改革開放早期的君子蘭炒作,20世紀之後的房地產炒作,以及2010年後的所謂古玩和藝術品炒作。隨著印鈔規模持續擴大和資產價格膨脹加劇,社會民眾逐漸發現,最靠近印鈔機的體制單位能夠獲得最多的免費貨幣,也更容易獲得正在價格膨脹過程中的資產。普通民眾積極爭取加入體制單位,希望獲得低價貨幣和資產的一份子,例如中國愈演愈烈的公務員考試熱。
在消費方面,少數暴發戶奢侈消費時,社會媒體往往會從羨慕妒忌的角度變相鼓吹奢侈消費。奢侈消費被媒體放大後成為對整個社會的壓力,民眾在輿論壓力下紛紛超前消費和過度消費等。當社會民眾都想不勞而獲和過度消費,社會表面一片繁榮,不論炒股、炒房、成功學與傳銷,都是社會表面繁榮的代表。但是社會潛力被耗盡,社會文化基本被摧毀。
泡泡社會從基礎上瓦解實體經濟。實體經濟,顧名思義是需要實實在在做事,有效利用資產的內在價值,追求穩定收益。泡泡社會則在不同層面瓦解實體經濟的基礎,將實體經濟推入絕境。泡泡社會追求不勞而獲,也就是寄生蟲模式,寄生蟲必須寄居於宿主通過榨取宿主的營養才能生存,實體經濟是以勞動創造價值的主體,泡泡社會寄居於實體經濟,通過印鈔和資產泡沫,抽取實體經濟的價值而生存。隨著泡泡社會的擴張,需要消耗的資源規模急劇擴大,最終壓垮實體經濟。
泡泡社會主要以下幾種方式壓榨實體:
1.通貨膨脹加劇和資產價格暴漲。溫和通脹在短期對實體經濟具有推動作用,過度印鈔則形成的嚴重通貨膨脹,進而形成高通脹的泡泡社會,嚴重削弱實體的生存實力。資產價格暴漲,會在特定方面顯著提高實體經濟成本,降低實體收益,削弱和擠垮實體。
2.激發快速致富的心理,刺激盲目投資行為。泡泡社會中的人大都認為實實在在做事賺不到錢,只有投資才能發家致富。人們都具有投資衝動,希望通過投資快速讓自己成為富人。其中,一部分人直接購買固定資產-如房產,通過特定的資產升值致富;另一部分人則投資實體,希望通過跟風投資賺錢的行業快速致富。這些實體投資行為的結果是,加劇既有實體之間的競爭,讓所有人都賺不到錢。例如2010年經濟惡化後,無數人租房開小商店和飯店,大量行業的重複投資引發價格戰,不僅加劇周邊店舖的虧損,自己也很快關門。
3.製造消費泡沫。市場中的某種產品消費似乎很旺盛,誘惑各類競爭者紛紛加入,但這些消費只是表面上的感覺,實際上是一個空殼。各種消費一窩蜂湧上,迅速成為熱點,然後又迅速消失。消費空洞和快速銷售,令盲目參與的實體損失慘重。
4.對實體經濟抽血。在泡泡社會的文化氛圍下,越來越多實體將資金抽出投入到特定資產投資/投機中。一些企業表面上繼續運行,實際上只是將實體作為道具和平臺借貸,把貸款投資到資產上,期望實現資產價格膨脹帶來的收益。
很多人都說中國房價泡沫過大應該擠泡沫,我們則將中國房地產定義為氣球(在《2010年經濟分析》中,我們對中國房地產的內在機理進行過系統論證)。泡沫的概念來自於啤酒,只有真實啤酒做為基礎才有啤酒上的泡沫,中國房地產是氣球,純粹用價格吹起來的表面光鮮內在空洞的氣球,這個氣球只能靠價格維持,如果價格暴跌房子就像漏氣的氣球淪為建築。
同樣道理,當社會中到處都是「我」們在高談闊論周圍的富人,整個社會就成為一個泡泡社會,像房地產吹氣球。房地產氣球還有房子做填充,「我」們對富人的高談闊論則像肥皂泡一樣隨吹隨破,一方面「我」們羨慕周圍的富人,但「我」們不知道這些富人到底是真富還是借債充門面;另一方面,「我」們幻想成為那樣的富人,最後整個社會都陷入泡泡中。
實體要生存必須有恆產有恆心,在瘋狂印鈔環境中不可能長期穩定發展。1980年代,個別農民辛勤勞動和勤儉儲蓄成為光榮的萬元戶,這些萬元戶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個體戶,也可以看做最早的實體雛形,但是這些萬元戶早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為什麼?就因為體制的瘋狂印鈔。
1980年代,每年以20-30%的速度印鈔,1988年底貨幣總量為7426億元,1989年底達10786億元,當年印鈔增幅45%,1990年底15293億元,增幅近42%。這些數字表明,1990年底貨幣總量比1988年底擴張2倍多,比1980年初擴張近12倍。
體制瘋狂印鈔後,當時的太子黨走上並活躍在經濟舞臺,利用價格雙軌制和特殊商品進口批文的極權權力推動貨幣泡泡初步形成。1980年代初的萬元戶到1990年末,資產被稀釋到原值的8%,被淘汰出富人群體。
1991年到2003年底,中國進入極權和印鈔雙管齊下的階段。2003年底,中國貨幣總量22萬億,比1991年初的1.5萬億擴張 14倍多。期間,時任總理朱鎔基號稱經濟沙皇,採取一系列措施鞏固和強化體制極權,其中首選就是印鈔,並且修改銀行法,讓大規模印鈔合法化。
2003年到2013年印鈔增幅顯著降低,到2013年11月,中國貨幣總量108萬億,與2003年底的22萬億相比,貨幣擴張不到5倍。在2009-2010年以4萬億為口號的大規模印鈔期,中國貨幣總量從2008年底的47.5萬億,到2009年底的60.6萬億,再到2010年底的72.6萬億。與之相對比,1994年底中國貨幣總量為4.69萬億,1995年底為6.08萬億,1996年底為7.61萬億,1997年底為9.10萬億,增幅連年高速增長。
為什麼2010年後印鈔速度減緩?非不為,實不能。朱鎔基時代已經把中國的資源全面貨幣化,繼確立房地產立國政策後,把資金集中在鐵公基和房地產領域。溫家寶時代已沒有多少資源可賣,只能順延朱鎔基時代的軌跡運轉,保持房地產價格上漲日子才好過,但房價上漲給實體經濟的卻是負能量。
2008年金融危機後體制推出4萬億解燃眉之急,2010年後出賣資源的重複銷售也難以維繫。如果再繼續大規模印鈔,就類似於前蘇聯解體前一年150%的通脹,體制無法承受,所以嚴格控制印鈔速度,拖一天算一天(在2010年-2012年,我們用了數十萬字,對中國的印鈔狀況進行多方面分析,都在說明相關問題)。
但是體制還在通過各種政策、金融和宣傳手段將資金引到鐵公基和房地產。對於大規模施工建設的各種工程和房地產來說,這種嚴厲控制印鈔速度的結果將迅速導致資金鏈斷裂。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資金鏈從2011年開始的雪崩到2013年底的全面枯竭,泡泡社會走到盡頭。
泡泡社會的實質是看上去很美但沒有未來。2011-2013年實體逐漸陷入困境對前景越來越悲觀,但是因為前期的巨大投入不甘心放棄,希望未來會有轉機,外部的樂觀信息也給實體以信心。樂觀信息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國家(體制)總是說未來會更好,信心比黃金更重要;二是廣大民眾對未來非常樂觀,「我」們周圍的富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富。
泡泡社會是體制與民眾共同維護的。如果沒有民眾的支持,體制無法創造出泡泡社會,只有無數人不斷重複我親戚、我朋友、我同學、我鄰居、我同事的傳說,才能讓泡泡社會維持,才能讓人上當。或者說不僅體制在重複謊言,民眾出於自身的動機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案例也重複著謊言,這才形成泡泡社會。
泡泡社會的人們腔調是如此一致,面對困難要有信心(樂觀、前景光明、正能量),現在是黎明前的黑暗。信心主要分兩個層面:第一,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這裡必須指出的是,詩詞的表達方式通常缺乏邏輯,人們可以用優美的詩句寄託美好嚮往,但是現實中冬天到來,不是先考慮春天來不來,而是要準備好過冬,如果在冬天凍死了,春天來不來都沒什麼意義;第二,黨和政府不會坐視不管,總有辦法。
哪怕實體正面臨滅頂之災,民眾仍然在想,國家不會坐視不管實體崩潰,別低估高層的智慧,企業也不會坐以待斃積極升級轉型,如此云云。事實上,無論是主動吹泡泡的幫凶還是被泡泡迷惑的群體,坐等實體泡泡發酵只有死路一條。(第二部分完)
(供稿單位:中國經濟文化研究所)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