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枯的中國 「斷奶」了

【看中國2014年12月28日訊】今天離年末、月末、季末「三點一線」的時間窗口不到一週,這使得本來就缺少流動性的市場更加難受。乾枯的中國在急迫地等待著「央媽」的「奶水」。

最新的數據顯示,美元/人民幣詢價系統午盤報6.1966,最高報6.1930,創12月17日以來的一週新高,週三收報6.2163。美元/人民幣央行中間價定為6.1213,週三中間價為6.1247。但是人民幣兌美元即期截至午盤僅成交額僅為53億美元,顯示出流動性明顯較少。

同時中國股市還要承受2萬億規模的打新潮來臨,或將使資金面承受巨大壓力。

國泰君安指出,假設按照11月份新股發行平均網上、網下中籤率均值0.69%和0.25%測算,預計本輪IPO凍結資金規模共計 2.2萬億,創歷史之最。資金面將顯著承壓。

另外2008年的四萬億項目遺留的問題繼續發酵,商業銀行大量地投資在四萬億配套項目上,四萬億之後不斷地微刺激、中刺激、強刺激等,吸收了銀行大量的流動性,這些項目都是政府主導的,效率比較低,銀行積累很多壞賬、疑問賬目和長期借貸,成為殭屍,自然需要等待央行的資金。

地產更不需要多說,今年以來,各級政府各種工具救市,都無法挽救房地產的頹勢,央行的多次行動或多或少都是為了給房地產提供資金面上的支持。

央行今年以來不斷地採用定向借貸的方式給經濟注入「奶水」。

央行向國有的中國開發銀行發放貸款一萬億人民幣(1630美元)。後來在九月和十月,中國央行推出了「中期貸款便利」,通過向商業銀行發放貸款,最終向市場注入了7695億元人民幣。

兩次注入的總資金量是十分巨大的,相當於美國實行了三個月最強勁的已結束的量化寬鬆計畫,或相當於日本實行五個月的貨幣計畫。

之後央媽又降息,運用各種工具再次為經濟注入資金。繼市場傳聞央行通過國開行投放千億資金後,本月央行將二度開展國庫現金定存招標,向市場投放資金600億,期限為跨春節的3月期品種。

此前,財政部和央行的國庫定存招標通常一個月開展一次,但在資金面緊張時例外,如今年的1月和7月,都曾一個月開展了兩次,旨在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緩解階段性資金壓力。

但是央媽這樣的奶水也沒將中國第三季度GDP奶過來,中國第三季度GDP為7.3%創下近6年新低。可見中國經濟多麼「飢渴」。

如若市場如此缺奶,央媽盡可多擠點就好,為何央媽還如此還扭捏上了呢?

經濟學者如松表示,央行釋放的貨幣,只有貨幣具有信用的時候,才能對市場有正作用,比如人民幣匯率不變,市場價格穩定,央行釋放貨幣可以增加市場的信用,進而推動市場的資產價格,給經濟增加流動性。

可是,如果匯率開始下跌的時候,釋放的貨幣是沒有信用的,比如:央行釋放市場存量1%的基礎貨幣,如果匯率下跌1%,那麼,雖然市場的基礎貨幣增加了,但信用並沒有增加,因為每張基礎貨幣的信用下降了(匯率下跌)。

從上次降准開始,就已經到了拐點,現在,匯率下跌的趨勢已經形成,基礎貨幣釋放的越多,匯率下跌的越快,反而會收縮市場的信用,換句話說,央行如果繼續釋放基礎貨幣,市場認為是沒有信用的,無法對市場進行信用補充。

此時,央行如果執意釋放基礎貨幣1%,匯率的跌幅會超過1%,實際會收縮市場。

「信用才能支撐資產價格,貨幣不能! 央行釋放出來的具有足夠信用的貨幣,是‘奶’,央行如果釋放信用缺失的貨幣,就是毒藥。」如松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23日發布的《中國金融發展報告(2015)》也認為,央行不應當過多、過廣地對局部流動性風險進行直接干預。

或許有人會想到管制外匯市場來保持匯率,央行的確也可以這麼做,因為中國匯率沒有完全市場化。但管制外匯市場得到的匯率數字並不能代表真實的匯率水平,而真實的市場一樣在收縮嗎,這樣做無非自欺欺人。

但央行還會這麼做,如松表示在沒有外匯管制以前,印鈔廠停工; 收緊資本流動和換匯限制之後,印鈔廠便馬上開工。

當飢渴到失去意識時,飲鴆止渴也在情理之中。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