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鳴】俄羅斯會重蹈前蘇聯解體的覆轍嗎?(上)(圖)
1991將重演——俄羅斯簡評(上)
1991年12月25日19時32分,莫斯科克里姆林宮上的前蘇聯紅旗被白、藍、紅三色俄羅斯聯邦國旗取而代之(看中國配圖)
【看中國2014年12月17日訊】在過去10年,俄羅斯主要靠中國支撐,經歷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普京藉助經濟增長,塑造強人形象,顯得自己像新時代的沙皇,而且普京作為原克格勃官員-前蘇聯的中堅力量,試圖重塑蘇聯時期的輝煌。不過在普京高頻出鏡的背後,是俄國加速走向自我滅亡。
從自身實力上,俄國是傳統的歐洲二流國家。在沙皇時代,雖然經過各任沙皇的努力,沙俄的國土獲得極大擴充,但主要在歐洲不關注的邊角地區。也就是說,俄國的土地疆域雖然廣大,但是在歐洲人認為的落後無用地區。由於東正教教義導致自身缺乏活力的問題,加上從蒙古的野蠻征服統治中恢復的時間較短,俄國文化明顯落後於天主教歐洲。落後的文化導致落後的生產力,在歐洲實施封建農莊制,持續獲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時,俄國則實施中央集權統治下的農奴制。兩者的差異在於,歐洲天主教士和封建貴族騎士與農民聯繫緊密、互動頻繁,不斷提高民眾整體的文化知識和技能水平;而俄國的貴族階層與農奴階層溝通交流極少,相互之間明顯脫離。在俄國擴張後,貴族階層急迫學習歐洲文化,尤其以學習法語和法國文化為榮;但是,廣大農奴階層仍然停滯在貧困落後中,跟歐洲和俄國貴族的前進無緣。在英國工業革命時,因為英國社會民眾的整體進步,工業發展的結果是帶動農業發展。由於農村勞動力由於有一定知識技術的積累,流入城市後,較為容易地轉化為工場和後來的產業工人。而俄國面對歐洲的發展,只是緩慢地進行農奴制改革,貴族階層和農奴之間的分界無法彌合。
由於俄國和歐洲之間的差異,不論在經濟、軍事和文化方面,歐洲都不把俄國當回事。 從拿破崙入侵俄國,到日俄戰爭,再到一戰德國壓制列寧簽訂喪權辱國的協定,再到斯大林派幾十萬大軍攻打小小的芬蘭未果,都說明蘇聯的軟弱實力。只是到二戰後期,蘇聯在處於被滅的邊緣,接受美國潮水般的軍事物資支援,逐漸從潰敗轉為防守,防守再轉入進攻,消耗光德國的力量,進而反攻佔領東歐,蘇聯才開始樹立起大國地位。另外,在美國的支持和縱容下,蘇聯在中國輸出革命的投資成功,進而將輸出革命擴展到中東、拉美、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地區,蘇聯也成為共產主義的宗主國。從美蘇爭霸的角度,蘇聯控制的地域比美國的更加廣闊。
1991年,消耗殆盡的蘇聯帝國突然之間土崩瓦解。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俄國成功,關鍵是社會階層割裂,符合馬克思所說的階級鬥爭的社會環境。按照馬克思的設想,列寧斯大林以階級鬥爭為導向,號召廣大的底層民眾支持,進而實施高度中央集權的共產主義經濟體系。共產主義主要指兩方面:1、所有財產歸國家中央政權所有,包括個人也屬國家所有;2、中央擁有全部權力,地方只是中央的執行機構,無自主權力。由於中央權力擁有所有財產,所有經濟單位都屬於國家。
蘇聯的共產主義極權起源於列寧進行的屠殺,到斯大林達到頂峰,勃列日涅夫時代開始進行收買式維持,也就是高層制度性腐敗模式。到戈爾巴喬夫時代,中央集權嚴重弱化,各地方紛紛要求增加權力空間。在經濟方面,在中央集權體系下,所有人等待中央政權的指揮,具體工作中人浮於事,生產工作效率低下。在農業上,雖然蘇聯人口稀少、耕地廣大、土壤肥沃,但是在集體農莊的經營模式下,糧食生產無法自給,經常需要從美國大批進口糧食。工業則集中在重工業,尤其是軍工生產,產品成本高、質量低、種類少。在耐用消費品上,蘇聯產品的特點是傻大笨粗,在設計、功能和質量比東歐產品差了很多,更別說和歐美日的產品相比。為了維持經濟,蘇聯一方面大量出口石油和黃金等資源產品,一方面對衛星國欠債。在出口資源後,獲得的美元購買特供產品,在莫斯科等特供商店供高層消費。同時,廣大民眾生活資料缺乏,經常排長隊購買普通的劣質日用品,與權貴的生活反差極大。由於民眾與權貴的生活差異,對於現狀不滿的聲音越來越大。各地方領導也逐漸轉變,從最初服從中央,後被中央收買,再到逐漸反對中央。而蘇聯應對美國的「星球大戰」計畫,以及出兵阿富汗,造成更加沈重的經濟負擔,引發地方的嚴重不滿。在柏林牆倒塌後,東歐國家紛紛脫離蘇聯,並且不再賒賬給蘇聯。隨後,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也紛紛宣布獨立。本來已經不堪重負的蘇聯經濟,在衛星國不再分擔後,突然之間土崩瓦解。
前蘇聯解體後,實施民主和自由經濟政策導致俄羅斯變革失敗,為普京上臺打下基礎。當時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認為,1950年代以來的蘇聯改革,都是在公有制的經濟上修修補補,結果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潰。所以,俄羅斯需要大刀闊斧,全面實施政治民主制,經濟私有制,採取西方的自由市場經濟政策,對俄羅斯經濟進行全面變革。私有制的方式是,當時俄國國有財產總值的1/3約為1.5萬億盧布,剛好俄國人口是1.5億。將國有資產財產分給個人,每個俄羅斯人領到一張1萬盧布的私有化證券。另外,俄國採取休克療法,一是全面放開物價,取消工資上漲的限制;二是實施政府大幅縮減開支,統一稅率,取消稅收優惠。擁有股票的職工由於股權過於分散,無權參與決策,尤其難以支持有能力的人員成為企業領導。
所以,私有制並沒有解決企業管理問題,反而導致企業領導者無意致力於企業長遠戰略問題,中層經理缺乏提高企業運營水平,導致企業經營進一步惡化。而政府稅收導致一些有發展前途、暫時需要資金的企業收益被稅收征走,失去發展慾望。在企業生產經營日益低效的同時,市場供應日益減少。同時,無原則、無準備的、放開價格的結果是,國營商店參與產品倒賣,導致產品價格無止境飆升,進而引發盧布大幅貶值。到1992年底(休克療法的1年多後),1萬盧布的股票既因為企業經營惡化得不到股息,也在面值上極不值錢,只能購買很少日用生活品。大量民眾生活陷入困境,為了眼前的生活,賤賣自己擁有的股票。少數特權階層和善於投機者趁機低價購買股票,導致財產迅速集中在這些人手中,形成典型的寡頭經濟。隨後,葉利欽數次改變經濟政策,緩解經濟困境。但是,由於開始的經濟政策失敗,即使如何進行補救,也無法挽回局面。在葉利欽年事已高、身體狀況日益惡化後,將權力轉移給忠於自己、手段強硬、表面支持民主和私有經濟的普京。或者說,沙俄時期少數貴族和絕大多數窮困平民的社會階層狀況,給普京攫取權力鋪平道路。
普京上臺後,在廣大民眾的支持下,以國家力量打擊寡頭經濟,逐漸實現獨裁統治。在普京上臺時,俄國處於相對鬆散的聯邦狀態,地方政權權力較大。 由於各地政策自由度高,整個國家處於較為混亂的狀況。俄羅斯民眾對於各種地方的混亂狀況以及自身生活水平的不滿,希望聯邦能夠起到更大的作用。普京利用民眾的困境和希望,開始實施一系列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2000年,普京任總統時強調,「俄羅斯正處於其數百年來最困難的一個歷史時期」,而應對困難的方式是,重塑俄羅斯價值觀,強化愛國主義、強國意識、國家觀念和社會團結, 發展有效的經濟,將俄國重新建立成世界強國。在價值觀的引導下,普京著手大量修改憲法和法律,改變各地區相對獨立、法律和法令相互衝突的問題。在組織上,俄羅斯成立7個大聯邦區,總統任命聯邦區的全權代表,進而建立國家權力垂直體系。這個體系導致中央權力更大,而地方權力受到嚴重削弱。在控制整個國家權力之後,普京開始利用國家的力量,對通過投機而暴富的經濟寡頭動手,以各種手段剝削、甚至沒收部分寡頭的財富。從根本上,這些措施違反私有制本身的原則,是對個人權利的嚴重侵犯。但是,由於民眾對於這些暴富寡頭的發財和揮霍行為極為反感,對普京的行為普遍採取支持的態度。可以說,在民眾的支持下,普京逐漸從社會影響力較高,逐漸實現政治集權,進而實現政治和經濟雙重集權的獨裁統治。
在獨裁統治的初期,普京為了避免總統任期限制問題,先號召民眾投票給自己的替代品梅德韋傑夫。在梅德韋傑夫一屆任滿後,普京再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再次當選俄國總統。另外,普京推動經濟開放政策,形成開明獨裁的經濟政策,也受到民眾的支持。民眾充滿國家主義和民族自豪感,共同支持塑造強硬形象的獨裁者。(待續)
(供稿單位:中國經濟文化研究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