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鳴】四面楚歌的中國經濟之三:金融篇(下)

【看中國2014年12月06日訊】(接前文)

為了減緩危機,銀行系統大力推廣表外業務。4萬億後,銀行資金全面過剩,積極給中央體制、地方體制貸款,甚至還積極給一定規模以上的私營企業貸款。在體制長期卡死金融系統,導致私營企業貸款難的背景下,對於很多私營企業主來說,這些貸款如同天上掉餡餅。但是,好景不長,對於私營企業的貸款不久之後又急劇減少。另外,在中央體制制定4萬億刺激計畫後,地方體制也出臺經濟刺激政策,加起來的規模更加龐大。但是,地方體制自身沒有印鈔機,無法增加貨幣給自己,只能想法從銀行爭資金。最初,地方政府直接以不同項目為抵押,從銀行貸款。隨後,地方政府將無法產生效益的項目打包成一體,通過城建公司等名義進行包裝和抵押,進行銀行貸款,被稱為地方融資平臺。在2011年初,我撰文討論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簡稱Shibor)時,預言社會資金鏈即將斷裂;到2011年4季度,我撰文分析,社會資金鏈已經斷裂。其中,資金鏈斷裂的關鍵部分,在於地方體制經濟。在銀行看到地方融資平臺的風險後,逐漸減少對平臺的貸款,導致平台資金來源逐漸枯竭。同時,銀行開始大規模推出理財產品,以理財產品的形式為地方政府融資。理財產品的主要項目是針對地方基建、房地產和地方工業項目。客戶購買理財產品後,如果項目虧損,銀行不負賠償的責任,客戶自己找發行理財產品的單位索賠。這種通過銀行渠道進行銷售,但出了風險後,銀行不負責賠償項目,就屬於表外項目。根據中國社科院金融所財富管理研究中心的數據,2013年,中國211家商業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4.3萬餘款,募集資金規模約達28.8萬億元人民幣,分別較2012年增長了51.6%和33.8%。銀行通過理財產品的表外業務,全面轉移高風險貸款項目,有效減緩銀行系統的自身危機。

銀行的操作只是起到延緩危機的作用。隨著時間推移,銀行危機日益加深。銀行給體制的貸款,即使不完全是壞賬,也絕大部分是壞賬。而且,壞賬越來越多,銀行資金無法回收,開始面臨無錢可以支付的絕境。為了延緩壞賬的爆發,銀行開始針對私營經濟抽貸,也就是拆東牆補西牆。另外,雖然銀行為地方體制提供大量貸款,並且大量銷售理財產品,地方體制經濟仍然面臨資金極度匱乏的困境。而且,越到基層,尤其是相對落後地區,一些體制單位的資金越緊張,發行理財產品的機會越少。為了支持當地經濟,地方體制鼓勵高利貸,引導高利貸資金投向房地產等領域。當地民眾受高利息驅動,從銀行拿出錢投入到高利貸中。高利貸再主要進行房地產開發,進而支持地方經濟。高利貸從2011年興起,在2012-2013年在全國各地全面開花。這種情形如同1990年代末的地方信用社高息攬儲,但是信用社又不加入其中。當高利貸爆掉的時候,銀行和信用社也不需要承擔風險。需要說明的是,任何一個地方的高利貸都有地方官員的參與,符合體制投資方向的引導—房地產,否則隨時被取締。高利貸雖然減輕了銀行的風險,但是因為民眾紛紛從銀行取錢,參與到高利貸中,影響了銀行的資金運轉,加劇銀行的資金緊張局面。隨著越來越多的高利貸爆破,社會資金越來越緊缺,導致高利貸的利息越來越搞,進一步刺激民眾從銀行取錢加入高利貸。由於銀行放貸、理財產品、高利貸等等各方資金需求日益增大,同時銀行中的呆壞賬日益增加,導致銀行資金越來越緊缺。不少銀行為了能夠維持基本的流動資金運轉,高息進行銀行間拆借,引發銀行間拆借利率上升。在2013年下半年,銀行間拆借利率居高不下,中間甚至出現銀行間違約現象,反映出銀行已經難以運轉。

進入2014年,銀行存款持續流失,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失去融資功能。在2013年下半年,網際網路金融在社會資金鏈日益深入鍛練的過程中,找到自身的定位,開始得到迅猛增長。其中,最為典型的是以餘額寶為代表的網際網路貨幣基金的火爆。貨幣基金將民眾的個人資金聚集起來,和銀行談活期存款利率,直接將活期存款利率拉到5%、甚至6%以上。當貨幣基金與銀行談判,形成獨立的話語權,意味著資金利率的市場化大大向前邁進一步。銀行用這個利率吸儲則意味著,對房地產發放按揭貸款不僅沒有利息收入,甚至還導致虧損。而且,吸儲的資金是活期,房貸的資金是長期。銀行被迫對房地產貸款全面緊縮,引發房地產成交冰凍,進而加劇體制的經濟困境。銀行在對房產貸款緊縮後,雖然極大緩解了資金匱乏,銀行間拆借利率和貨幣基金的存款利率也逐漸下降;但是,銀行等於失去房貸的一個重大功能,資金循環更加不暢,呆壞賬日益膨脹和顯露。進入這個階段,銀行的主要工作已經不是對外放貸,維持信貸擴張,保障整個資金的系統運轉;而是對現有的貸款進行清理,能夠收回的資金盡快收回,以免出現更大規模的呆壞賬,直接導致銀行連起碼的運轉資金都匱乏。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多家主要商業銀行的存款明顯流失,在資金匱乏、呆壞賬堆積如山的問題上,雪上加霜。從外部業務表現上,銀行除了一些特別的政策支持項目,還在進行貸款之外;即使地方政府一再要求銀行放開房貸,銀行也置之不理。不是銀行不想房貸,而是銀行自身資金極為匱乏、需要高息攬儲,再也沒有能力放開房貸等貸款。隨著呆壞賬和利息的積累,銀行資金日趨匱乏。迫使銀行繼續從私營企業中抽貸,減少自身的風險,並且增加流動性。從這個角度,銀行已經失去大部分的金融機構功能,成為以呆壞賬為主的腐水潭。

金融系統與經濟系統互動,成為無法解決的死結。銀行自身陷入困境後,難以發放房貸和房地產開發貸,加劇房地產冰凍,影響房地產稅費收入,造成鋼鐵水泥煤炭等上下遊行業的困境,進而影響水電油氣等等體制壟斷企業的收入。地方體制、上下遊行業和壟斷企業受到影響或陷入困境,反過來加速銀行呆壞賬的暴露。另外,銀行對於私企進行抽貸,加速私企倒閉,反過來增加自身的壞賬。在1990年代末期,類似的金融系統與體制經濟的交織困境,中國經濟接近全面崩潰,體制也差點因此而瓦解。當時,幸虧私營血汗工廠出口迅猛擴大,外資對中國投資越來越多,才免於崩潰。到2014年,整體上的問題規模比1990年代末大得多,而且性質更加嚴重,已經全面涉及到中央各部委和央企、地方政府和地方內向型國企、以及大多數私企。即使希望通過經濟刺激,再度大規模印鈔,考慮到中國的貨幣總量和金融系統的特點,至少需要40-50萬億的新印鈔資金,才能夠打破金融和經濟的死結,讓金融系統的資金重新轉起來。由於中國的貨幣總量已經超過120萬億,遠遠超過美國,成為遙遙領先的世界第一;達到40-50萬億的大規模印鈔,只能讓人民幣快速成為金圓券。所以,體制已經基本失去操作空間,只能繼續分類定向滴灌式的印鈔,有限地延緩整個系統崩潰的速度。從2014年中期開始,金融和經濟系統加速崩潰,而且崩潰全線表面化。不論地方體制,還是很多民眾,都希望新出4萬億,挽救崩潰危局,也挽救自己的收入和業務。但是,深知積重難返的中央體制,面對希望救市的呼聲,只能多次強調按照既定方針,不再大規模印鈔放水。即使央行發文刺激房地產市場,也是強調還清其它房貸,才能享受新的房貸優惠。這種文件既表現出央行對於房地產市場的立場性支持,也反映出央行深知各個商業銀行資金已經基本枯竭,只能採取口頭表態的方式支持(具體分析參見文章《房價的牛肉在哪裡》:https://m.secretchina.com/news/14/11/29/561144.html)。

金融系統崩潰,已經開始直接影響到相關群體的利益。不論金融系統如何遮蓋資金問題,當無法遮蓋的時候,自然會影響到相關人員。由於金融系統無法從體制經濟中抽貸,就開始從私營企業抽貸。而且,金融系統為了降低自身的風險,慫恿私營企業之間做聯保。對一家企業抽貸達不到目的後,再從其它企業抽貸,以填平自己的窟窿。結果,當一些對劣質企業的劣質貸款出問題後,通過聯保抽貸,直接拖垮經營狀況較為良好的企業,引發區域性的成片企業倒閉,也就是地區經濟的實質崩潰。不論地方政府、私營企業主、還是企業中的僱員,都直接受到嚴重經濟影響。這些企業運作到倒閉容易,只需要抽貸就可以實現;但是從倒閉再回歸運轉,將極為艱難。另外,各地的高利貸開始全面爆破,涉及金額規模巨大。無數民眾將自己的血汗錢、甚至保命錢投入高利貸,大多數都血本無歸。大量民眾由富變窮、由小康變成貧困戶,還有不少直接陷入沒飯吃的困境。同樣道理,民眾把積蓄的錢打水漂簡單,只需要將錢交給高利貸、或者按揭買房即可;但是,當錢打了水漂,再想賺回來,已經難上加難,或者根本無法實現。鄂爾多斯的高利貸和經濟崩潰、邯鄲的高利貸和樓市崩盤,都是全面高利貸的縮影。雖然銀行自身還在強撐,但是在基層也已經撐不住。從業務屬性上,銀行作用是融資,只有通過融資才能得到收益。到2014年,銀行的融資業務加速萎縮,意味著銀行功能全面衰退。銀行收益大幅減少,直接影響到銀行員工的收入大幅減少。2009年之後銀行融資火爆,員工收入豐厚的趨勢,發生大幅逆轉。而且,不少銀行因為呆壞賬掩蓋不住,直接通過績效收入,扣減員工工資,導致員工收入銳減。不論銀行對房地產限貸、對私營企業抽貸、各地高利貸爆破,還是銀行員工收入銳減,都反映金融系統已經開始崩潰。與金融系統直接相關的人群,正在面對直接衝擊,開始陷入迷茫悲觀甚至絕望之中。

金融系統崩潰意味著,整體經濟崩潰勢不可擋。在過去,每當體制經濟出現困境,體制總試圖通過金融系統印鈔和融資,挽救整個經濟。從中國宋朝的交子開始,已經一次次反覆證明,印鈔的結果只是延緩危機,以通脹的方式,讓危機更晚、更猛烈地爆發。從蘇區開始,中共體制則通過金融系統操作,盡量控制印鈔速度,減緩通脹對經濟造成的毀滅性影響。同時,體制以各種方式吸引民眾,將資金吸引到金融系統中,加速民眾的財富消耗。在體制經濟崩潰之前,民眾往往已經消耗光自身的財富。最後,當整個社會已經極為窮困,體制經濟才全面垮塌。到2014年,絕大多數中國民眾已經通過支付各種稅費險金、買房買車、參與股市理財高利貸、孩子養育教育、個人各種消費開支等等各種方式,基本消耗光現金,而且大量人口揹負沈重的貸款或者其它債務。在這樣的背景下,隨著房地產成交冰凍和實體經濟全面崩潰,大量人口將無法償還債務和銀行貸款。同時,銀行自身的呆壞賬已經堆積如山,在存款下降的情況下,也開始自身的崩潰。當民眾個人因為無法償還銀行貸款,而開始違約;意味著銀行中被認為最優質、能夠持續還款的資產,也全面變成呆壞賬。結果將對銀行形成重大打擊,加速銀行的全面崩潰。而且,當全國民眾手中的資金匱乏,資金集中到少數人手中時,繼續印鈔已經意義不大,只能全面加速通脹。少數人則會實施大規模資金外逃,讓通脹更加迅猛。從這個角度來說,當金融系統自身開始崩潰,既無法支撐鐵公基房地產和實體經濟,更因為自身的崩潰而加速經濟的整體崩潰,而且崩潰以勢不可擋的方式發生。手中擁有資金的少數人和機構,感知到巨大的危機,隨時準備逃離。(全文完)

(供稿單位:中國經濟文化研究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生於0715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