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儒家究竟如何看待上帝和天(組圖)

 2014-12-06 13: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一、何謂儒

中國文化的主幹是儒家文化。所以瞭解儒家對於上帝、對於天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以前,儒為術士;孔子以後,儒為君子。許慎說文:「儒,柔也,術士之稱。」柔,為馴柔之意。儒與師相連,稱為儒師,周禮太宰:「師以賢得民,儒以道得民。」儒師相連,都是有關教育之事。故儒有優義(優遊),有和義(和諧),能安人,能服人。又言:「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濡者潤也,能以教澤潤其身。

孔子畫像

到了孔子,則師與儒合而為一,儒因而變得理想化、哲學化、充實了儒的內容。從前的儒為術士,乃為一職業,而孔子之儒則為志業,乃為理想的人格。是大儒,通儒,碩儒。

《論語、為政》孔子曰:「君子不器。」器是有一定的規格用途的東西,為專門,固定的,可稱為術士。孔子對他的高足子夏說:「汝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表明孔子所重視的是精神與方法,乃為通達活潑、具開創精神的儒者;是以一心系天下之安危,以有道去改變天下的無道的君子。儒乃為有道之士。

據《漢書藝文志》所載:儒家乃「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藝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所以重其言。」

儒雖然不是自孔子始,然而孔子卻是一個集大成的人物。而且孔子給儒賦與新的內涵。特別是孔子大力興教,有教無類,培育出了一批傑出的儒生,故現在人們通常以孔子為儒家的大宗師。因此現在提到儒家常常就是指孔子的說學與理想。在孔子之後,又興起了一位聖人,叫做孟軻,通常被稱作孟子。孟子在百家爭鳴中大力地捍衛先王及孔子的學說,繼續和發展了儒家思想,是為一大儒。後人提到儒家,常以孔孟並稱。

日本•阿部正倫《孔子畫像》

二、儒者的行為準則

《禮記、儒行篇》生動而全面的描述了真儒的風采。魯哀公問孔子儒者的行為應該是什麼樣的,孔子於是對儒者的行為作了一番表述。原文較長,我們這裡選取其中的幾段作為介紹。

「儒者衣冠整齊合乎禮度,舉止行為謹慎小心。」

「儒者講話必定先有信用,行動必定合乎正道;愛惜生命以有所期待,保養自已的身體以有所作為。」

「儒者不看重金玉,而以忠信為寶;不希求土地,而以確立道義為土地;不希求多有積蓄,而以多有文才為富有。不合乎道義就不共事。」

「儒者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人,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

「儒者見到利益不損害道義;即使以眾人來威脅他們,以武器來恐嚇他們,他們也是見到死亡而不改變節操。」

「儒者以忠信為盔甲,以禮儀為盾牌;遵循仁義而行動,胸懷道義而居處。」

「儒者聽到有益的話就相互轉告,見到有益的事就相互指示;有爵位就相互謙讓,有患難就爭相赴死。」

「儒者潔淨身心而沐浴道德;社會安定而不輕舉妄動,社會動亂而不沮喪悲觀。」

「儒者行為方正而立於道義,志向相同就接近,志向不同就退避。」

「儒者在貧賤時不會墮落頹廢,在富貴時不會傲慢驕奢,不為君王所困辱,不為長上所拖累,不為官吏所憂困。所以就稱為儒。」

儒者的行為準則雖然如此之多,可是究其核心,則為一個字──仁。所以孔子說:溫柔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謹慎,是仁的基礎;寬容餘裕,是仁的體現;謙遜親切,是仁的能力;禮節,是仁的外表;言談,是仁的文飾;歌曲音樂,是仁的和諧;分散,是仁的傳播;儒者兼有這些德行,還是不敢說近仁了。

可見儒者的理想人格是非常高尚和偉大的。因此儒學實際上可以稱之為仁學。

清•焦秉貞《孔子聖跡圖》

三、儒家的愛人

如上所述,儒學的核心乃在一個仁字。《論語》一書中,「仁」字出現的頻率極高,全書共有109處講到「仁。」孔子自述其一生的道德志向與為人處事的原則時說他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志向在於天道,根據在於道德,依靠在於仁愛,操習在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

又說:仁者愛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於人,已欲達而達於人。」《雍也》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什麼叫做仁呢?簡單來說就是愛人。所謂已欲立而立於人,已欲達而達於人,就是要將自已所追求所要達到的目標貫徹到他人的身上,自已所不願意做的事,不讓人去做。這就是愛人了。

那麼儒者想要達到的是什麼呢?孔子說:「下學而上達。」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下行人道,而上達天道。通過盡人道來體現天道,通達天道。使天道貫徹於人道之中。就是孔子所說的志於道。因此所謂仁也就是要通過對人的愛而幫助人去追求天道。

孔子說:克已復禮為仁。克已的意思是明曉的,人人都能明白,就是否定自我。就是舍已。就是無私。克已的目的是為了復禮,恢復禮治。那麼什麼叫做禮呢?

孔子在《禮記、樂記篇》上說:「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又說:「是故夫禮,必本於天。」荀子在《勸學篇》上說:「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我們綜合以上的說法,可以看出,所謂禮就是上天之法。因為禮的制定是依據天道,本於天道的,而且是最大的法。

因此孔子所說的克已復禮為仁,就是要人放棄個人的私見,而順服上帝的天法。用《聖經》的話來說,就是要遵守上帝的律法。

中國古代的聖人早已看出上天有好生之德,人的一切美好的德性都是上帝所賜的。孔子自已也說「天生德於予」。意思就是說,是上天把美的德行賜給了我。功勞在於上天,我不過是依天命而行罷了。即所謂的知天樂天。

孔子說:「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事天如事親。」《哀公問》

孔子的意思是說心中有仁愛的人事奉父母態度要恭敬真誠,如同事奉上帝一樣。事奉上帝也要像對待父母一樣實在而不流於形式。

可見,儒家的愛人之上還有一個敬天。因為敬天,所以才能愛人。因此,儒家所講究的行仁行義的道德精神的源頭不在於人自身,而在於仁義的天。

四、孔子敬天思想

儒家的思想本於天。因此儒家講敬天、事天、畏天,法天。天、或者說上帝、是儒家精神道德的根本與力量之源。

儒家的人格理想是君子。儒家希望通過教化將人培養成文質彬彬、知書達理的謙謙君子。這個文質彬彬的謙謙君子形象,與我們今天一般人的理解有所不同,不是文弱書卷氣的樣子。而是懂得在上天面前恭恭敬敬、充滿感戴之心。用詩經的話來說,就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而在人的面前又是溫文有禮,謙卑愛人。

孔子在論到君子時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季氏》。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在上掌權的道德高尚的人,敬畏聖人的言論。

又說:「不知命,不以為君子也。」

一個人若是不知道上天賦與人的人生使命,這樣的人不配稱為君子。這是比較客氣的說法。不客氣的說法就是說這種人是小人,不配稱為人。

而對於敬畏天命,樂天而行的人,孔子則大加讚揚。請聽他對堯的稱讚:「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泰伯》

「堯作為國君真偉大啊!崇高啊!只有天最大,唯獨堯能效法天。他的恩德廣博無邊,老百姓不知道怎樣去讚美他。他的功業真崇高啊!他的禮儀制度也太美好了。」

堯所取得的成功完全在於,敬畏上天,順服上天,效法上天。在《詩經》與《書經》中對於堯的文功武治有更多的記載。我們在那裡可以讀到上帝對堯直接教誨與指導,堯對上帝的忠心不二充滿敬愛等等。

孔子對於上天是深信不疑,充滿敬畏與信心的。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

孔子一方面看到上天雖默默不言,可是萬物生長,四時流轉,不爽分毫。他從中看出上天是的愛心是有恆一致的。從而得到極大的鼓勵。因此他又在《易經》中寫「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作為對世人的勸勉。

孔子信天,而且認為他的使命乃是天所賦與。他在《論語、八佾》裡說:「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孔子在匡遭遇困阻時,很自信地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他深信上天有意要讓他整理先王的史料以流傳於世。現在雖然受到匡人的圍困,可是天既然有使命給他,他深信匡人也不能把他怎麼樣。孔子在這裡對上帝所表現的是何的信心!在生死存亡之際,心中所想到的仍然是上天,而且相信上天一定能幫助他脫離困境。

孔子編輯整理《書經》、《詩經》、《易經》又作《系辭》、《說卦》等同載於《周易》之中。他深知先聖們所認識的上帝的怎樣的一位上帝。上帝是創造主,是人類福樂的根源,上帝的命令沒有差錯,上帝公平公義,仁愛如慈父,關切如良醫。孔子也知道先王們對上帝所存的恭敬的態度。雖然到了孔子的時代,祭祀上帝的禮,就是所謂的郊社之禮已經失傳,但孔子對上帝仍存著十分恭敬和忠誠的態度。

《論語、憲問》裡記載了孔子的這樣一句話:「不怨天,不憂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的一生起伏不平,不為重用,以致他連連的自嘆,沒有人能理解他。但是他深信自己的一切行為上天都瞭解,而且只有上天能理解他。因此孔子不怨天,也不憂人。不對上帝存任何疑惑與不信任的態度。而是始終一致的行天道於人道之中,以求達於天道。

孔子有個門生叫做子路,是孔子門人中年齡最長的一位。生於西元前五四二年,少孔子九歲。孔子所說的那位聞過則喜的門生就是子路。子路的辦事能力很強,所以孔子有評價說:「政事,冉有,季路。」這裡的季路就是子路。

有一次孔子病得歷害,結果子路就叫人組織了一個治喪處。後來孔子病慢慢痊癒,對此甚為不快,談到這件事時,他說:「吾誰欺,欺天乎?」(見《論語、子罕》)。語雖簡單,卻體現了孔子對天的態度:恭敬誠實、不敢有半點欺哄之意。

又有一次,孔子病重,子路就求祈禱。孔子說:「有這回事嗎?」子路回答說:有的。而且還引證古代的一種禱告文《誄》上的話說:為你向天地祈禱。孔子回答他說:「孔丘早已禱告過了。」(《論語、述而》)

實際上孔子懂得《詩經》上所說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子一生敬天尊天畏天,哪裡還需要等到生病之後才來禱告呢?順應天命就是為已求福,就是向天的禱告了。

縱觀孔子一生,他所以能處亂世而行天道,以仁愛之道教人,不怨天,不憂人,正是由於「丘之禱久矣。」是天賦與了他能力智慧與勇氣。

孟子

五、孟子的仁與天命觀

儒家的開創自孔子始。孔子去世之後,孔門分為兩大派。一派是由子夏所領導的博學於文,兼通六藝的一派,到了戰國時期得荀子得發揚光大;另一派為曾子所領導的約之以禮的一派,得孟子力駁諸子、振揚儒風。

孟子(西元前390-305年)抱負宏大,態度積極,以發揚先聖及孔子之學為已任。談到儒家今人常以孔孟並稱,說明瞭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因此我們在研究儒家的思想的行為規範時也不能不提到孟子。

孟子的學說雖然是對孔子思想的闡發,卻也十分的豐富,深刻。孟子對義與利,生與義,憂患意識,大丈夫氣概,人的良知良能,人性的本質以及如何找回人所失去的善良的本性,上天對聖人的選撥考驗等等都有極佳的論述。我們在這裡選取其中的兩點予以討論,而且就是這兩點,也只能泛泛而談而不能深入。

孟子說;「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仁愛是天所具有的就尊貴的地位,是人最安適的住宅。」

可見孟子認識到上天的最根本最高貴的品德就是仁愛。我們在上面已經提到聖經指出:「上帝就是愛。」仁愛是上帝的聖德之所在。

孟子說:「仁是人最安適的住宅,義是人最正確的道路。一個人若是放著最安適的住宅不住,丟下最正確的道路不走,那實在是太可悲了。」《離婁章上》

孟子說「仁則榮,不仁則辱。」

「實行仁愛則光榮,不行仁愛則恥辱。」

而且這種仁愛不僅是施於自已所喜愛的人或喜愛自己的人,而是還要廣施於自己不所不喜歡的人,或不喜歡自己的人。換句話說,就是不僅要向朋友表示仁愛,而且也要對自己的敵人表示仁愛。

孟子說:「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孟子、盡心章上》

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論述。仁者將對其所愛之人的愛推而廣之,施與他所不愛的人身上;而不仁的人則是將其對不愛之人的禍害推而廣之,轉施於他所愛的人身上。

仁者以德報怨,不仁者以怨報德。

孟子在《公孫醜章》裡說:「夫天未欲奔馳天下也;如欲奔馳天,正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吾何為不豫哉?」孟子說如果上帝要在他所處的那個年代奔馳天下,那位上帝必將當大使賜給他。孟子的教化言論都是承天而作,來源在於上天。

下面我們來考查一下孟子的天命思想。

有《孟子》一書中有幾段故事集中表現了孟子對天命的理解與闡釋。

我們曾在《書經的呼籲》中提到過孟子與萬章關於上古禪讓的一段對話。據《書經》的記載,堯帝在位七十年之後把帝位讓給了平民出身的舜;後來舜又將國位不傳其子,而傳給了禹。就是那位治水的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萬章問這是不是說堯把天下讓給了舜,孟子認為這種說法不對。堯的職分是向上天推薦人才,而真正把天下賜給舜的,是上天而不是堯帝。

在孟子看來,上天乃是持掌天下的真正的帝王。聖經稱之為萬王之王。人事的變化看似人為,其實均有上天的皆意貫徹其中。體現了上天對人事的關懷。

孟子說:「一切都在乎天命,因此人應當順從天命的正確的安排。一個懂得天命的人不會站在危險的牆壁之下。(因為這樣會自己送掉自己的性命。言下之語,上天不會讓人白白送命。)如果是因行天道而死,那就是死得光榮死得偉大。」孟子說那是接受天命的正確安排。如果是因為犯罪而死,那就不能說是接受天命的正確安排。

可見在孟子的眼裡,上天所命定的乃是合乎仁義之道的。世人應當順從,即或順命而死也是死得其所,是舍生取義。犯罪而死則是拒天命,因此是罪有應得。這裡絲毫沒有所謂的宿命論的觀點在裡面。而是一種積極向上,樂天知命的人生態度。

前面我們說過孟子說到仁愛是天的本性與最尊貴最榮耀的爵位。孟子基於其對於上天之仁義的無比信任與敬畏,知道上天為人所謀的無非是福惠。因此孟子說:「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進一步教導人順應上帝的旨意。不愧為中國的聖人之教。

六、結論

通過以上的研究我們看出,儒家不僅是一個信神的學派,而且更是一個敬神的學派。儒家一切真實的教導乃是出於對天的敬畏。敬天是儒家的根本,而愛人是儒敬天的體現與延伸。儒家思想的中心是仁愛,而這種仁愛正來自於敬天。儒家對天充滿著無比的信心。

来源:網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