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息背後的意圖
【看中國2014年11月30日訊】此次央行降息,事實上,並沒有降。更準確地說,降息無法起到其表面體現出來的效果。原因很簡單:第一,銀行全部執行存款利率上浮,存款基準利率下降,並未使銀行的籌資成本降低,存款成本無法降低而指望貸款下降是不現實的;第二,銀行的存款數量出現淨減少,存款減少而指望貸款增加不可能,貸款不增加指望貸款利率下降,不可能;第三,貨幣市場投機的爆炸式增長,中國金融結構扭曲嚴重,如果存款利率下降,放大貨幣市場和存款市場的利差,那會導致銀行存款進一步向貨幣基金流動——一般性存款轉化為同業存款——可用於放貸的資金轉化為不可放貸的資金——銀行可用於貸款的資金進一步減少;第四,3%的存款偏離度管制,75%的存貸比管制,都將使銀行貸款規模受到嚴格限制。
當然,信貸市場,尤其是針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市場已經發生「逆向選擇」,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我們在溫州的調查顯示:中小企業「互保網」已被「惡意逃廢債」的企業擊破,司法部門和銀行不是去追討「逃廢債」,而是凍結為之提供擔保的「好企業」的資產和賬戶,結果導致「好企業」經營陷入困境。銀行「只收貸不放貸」,而失去貸款來源的「好企業」有訂單不能接,生產規模日益萎縮。
為什麼明知對降低實業融資成本的效果有限,央行還要降息?這是我們今天試圖解釋的問題。
我認為,中央希望同時完成三件事:第一,不希望中國債務規模因降息而進一步擴張;第二,以降息為突破口,在利率市場化之前,確立存款基準利率在整個基準利率體系中的核心地位;第三,推動股權融資市場的大繁榮。
先說第一。中國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負債能力已受到嚴重制約。其一,存貸比紅線阻止了銀行的信貸擴張能力;其二,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債務率已接近安全線。在此前提下,中國不是繼續擴大負債的問題,而是去槓桿、減低負債率的問題。現在中央以強化股權融資為抓手,同時加大國有資產的證券化,其意圖為一石二鳥:實現經濟轉型升級,降低政府和企業資產負債比率。
如何擴大股權融資規模?根本方式是:把全社會的資金資源逼向股權市場。這時降息就有意義了,這就是上面所說的第二個問題:在利率市場化之前,確立以存款基準利率為基礎的貨幣市場,將貨幣市場利率壓低到存款基準利率附近,從而解決貨幣市場基金過度膨脹的問題,讓這部分資金無利可圖,然後或回歸銀行體系,或進入資本市場。
當然,我們也不能放棄企業融資成本過高的問題,尤其是對中小企業而言,它們才是中國經濟的未來,才是中國主動性增長動力的核心。為此,我們必須把打擊「逃廢債」當成重要抓手,恢復中小企業的信用生態,讓信貸市場重入良性循環軌道。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