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千年敦煌莫高窟 留下無數謎與傳奇(組圖)

 2014-10-20 14:0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從10月1日至4日15時,甘肅敦煌莫高窟接待超過4萬多名遊客,遠超每日6,000人次的最大承載量。但附近耗資3億元、歷時4年打造的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卻明顯遇冷,雖然門票不到莫高窟票價的一半,客流量卻僅為莫高窟實體洞窟的十分之一。

在科技如此發達,可以替代很多事物的當下,是什麼原因令大多數人依然選擇去實體洞窟瞻仰,而不是去數字中心享受高科技的產品呢?或許是洞窟中莊嚴神聖的佛造像和壁畫,以及代表天國語言的佛、菩薩手印,千變萬化,豐富生動,散發著智慧的信息,向人們傳遞著天機,啟迪悟性……也深深地觸動著人們心靈深處的渴望。

莫高窟曾是修行的寺院


莫高窟七層佛塔。

敦煌石窟是一個石窟群,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東千佛洞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五個廟石窟。其中位於敦煌東南25公里處的莫高窟,坐落在面積尚不及1平方公里的一小片綠洲上。

莫高窟分北區、南區,北區主要是僧房和禪房,是過去的修行者打坐修煉、飲食起居的場所。南區保留了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造像2,400餘身,是彙集繪畫、雕塑、建築及東西方文化的一座藝術寶庫。

中國古代,許多人信神信佛,包括敦煌歷代的統治者。莫高窟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大寺院,在隋唐佛教鼎盛時期曾經聚集了上千的修行者和信眾。

由於皇家沒有直接開鑿石窟,所以敦煌石窟在正史中記載很少,莫高窟藏經洞的文獻中,保留下來的歷史資料也很不完整,致使延續了一千多年的敦煌石窟藝術充滿神秘色彩,給後人留下無數的傳奇和無數的謎。

由三危山佛光點化而建

據李懷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門樂僔,戒行清虛,執心恬靜,嘗杖錫林野,行至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遂架空鑿岩,造窟一龕。次有法良禪師,從東屆此,又於僔師窟側,更即營建。伽藍之起,濫觴於二僧。」

李懷讓的碑記點出了莫高窟開窟的緣起,是說在公元366年,一個雲遊的和尚手執錫杖西行至三危山,忽見金光燦燦,形狀如千佛閃耀。樂僔隨即悟到這是佛光點化,應在這裡筑窟造像,廣傳佛法。於是,樂僔和尚鑿建了第一個洞窟。此後不久,又有一位叫法良的禪師從東方而來,在樂僔的窟旁又開鑿了一個洞窟。自此之後,敦煌歷經千年,營造不絕,到唐時便已有一千餘龕。

佛像和佛像畫是莫高窟永恆的主題


莫高窟第61窟畫像

自古以來,信仰與文化是分不開的。信仰影響著文化的產生、發展和衰落。輝煌的石窟藝術展現給人的真實,是那些開窟者和供養人從心底流露出的對神佛的無限崇敬,是真正佛性的體現,及由此而產生的有著深邃內涵的信仰文化。由此,佛像和佛像畫才成為莫高窟永恆的主題。

如莫高窟第259窟北壁東起第一龕佛像,薄薄的袈裟隨身垂落,形象自在、超逸,神情慈悲而深邃;第248窟佛苦修像,將苦修者袈裟裡邊凸起的鎖骨和凹陷的肋骨也刻劃出來;第257窟中心柱南向龕上層思惟菩薩,姿態十分絕妙。莫高窟第130窟「南大象」是一尊巨佛,在面積不足十平方米的狹長的空間裡,佛頭塑成七米之大,臉容安祥,五官凝重,卻使人感到佛的威嚴和佛法的博大。

敦煌的塑匠把佛、菩薩、護法神的神態刻劃得如此逼真,每一個細節又是如此絕妙,感染力極強。這種描繪生命真實的表現手法,絕非憑空想像。而簡練精緻、線條流暢的壁畫,敦煌畫工的藝術靈感和創造力也令人驚異。

千姿百態的神佛形象,壯麗輝煌的佛國世界,這些絕非人世間所有的景象,雖在佛經中能找到些文字敘述,但若非親眼所見,是很難想像出來的。

對神佛的信仰 是無名工匠的動力


敦煌壁畫中的唐僧禮佛圖

敦煌石窟的造像與壁畫是個大型工程,創作過程漫長而艱辛。在這荒漠的戈壁灘上,用泥巴和岩石創造出輝煌,對創作者的腦力、體力是個考驗。

敦煌石窟的開鑿者多數沒有留下姓名,開鑿石窟的石匠畫工們和供養人或來自中原,或來自西域諸國,他們或是平民百姓、高德大僧,或是朝廷管吏、來往商人…… 他們只留下輝煌的作品,身份卻鮮為人知。

新疆拜城縣克孜爾石窟第207窟壁畫上繪有一位畫工的形象。一千年間,所有的畫工都是在油燈照亮的一小塊牆壁上作畫的。幽閉漆黑的洞窟中,在被燈光照得忽明忽暗、淡淡發亮的牆壁上,畫工們畫出那些令世人驚愕的壁畫來。他們使用的工具,竟然只是簡易的陶碟、木桿毛筆、油燈和粗糙的顏料。

莫高窟最北邊是畫工們居住的洞窟,十分狹小低矮,矮得只能藏身。外邊是絕無人跡的戈壁灘。在洞中,孤獨難耐,飢寒交迫,如身陷絕境。往往一個洞窟的壁畫,需要幾代畫工才能完成。畫工在洞窟裡壽終是常有的事。

大漠無邊無際,荒無人煙,生活單調艱苦,若不是精神上的堅定信仰,很難使開鑿者和修行者在這裡留下來,忍受那沙漠中無邊的寂寞。他們耗盡一生的追求,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僅僅是為了溫飽才到這裡作畫造像嗎?當然不是。

正如很多古代修煉人,他們鑽到懸崖絕壁上的岩洞裡去修行,修煉不出來,就得死裡頭,可見其修煉的決心與意志。他們相信還有比人間更美好的神佛世界,所以要努力修行,升華到那聖潔美好的天國世界。

在古代,佛像是相當神聖莊嚴的,對於佛的手印、姿勢、手中信物、造像量度都有著嚴格的規範。對神佛信之篤篤的畫工塑匠,是絕不會也不敢隨心所欲、異想天開地信手刻畫。出於對神佛的虔誠恭敬,許多畫工塑匠真的會看到天上那艷麗細膩的色彩和聞所未聞的景物。

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這大概就是敦煌的修行者和敬仰神佛的工匠們的內在動力。他們拋卻名利,在茫茫的荒漠中用這種方式苦修,為了自己美好的未來,得到神佛的看護,升華到更高的境界,將一生心血凝聚在這些塑像和壁畫上,無所謂名不見青史,給人留下這些無價之寶。

莫高窟地點的玄機

三危佛光點化了樂僔和尚,使浩瀚荒漠中從此有了莫高窟聖殿,不過,從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來看,其蘊涵的玄機還不止於此。

莫高窟距敦煌古城約有30公里,在古代這個距離不算近,又是沙漠地帶,真是行路難,難於上青天!似乎在告訴人們凡塵俗世到天國世界有多遙遠。從任何一個繁華的城市到敦煌,要經過酷熱的戈壁灘,忍受滿目淒涼的風沙和乾燥惡劣的天氣。神佛似乎在提醒每一位朝聖者要有艱辛的付出,才能見到莊嚴神聖的天國世界。

莫高窟作為一座沙漠中的寺院,還有鳴沙山、月牙泉相伴,但卻是別具一格,舉世無雙。鳴沙山和月牙泉的神奇在於鳴沙山颳風時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從山下往山上流動,所以月牙泉永遠不會被沙子埋沒,始終碧波蕩漾,清澈透明,風景十分優美,鳴沙山也不會因沙漠滑沙而高度降低。

沙山與泉水,本是相剋不相生的冤家對頭,泉水在沙漠之中實屬罕見,能在沙山腳下與之共處,雖有鳴沙飛揚而一塵不染,且歷經上千年經久不枯,實在令人驚嘆不已。可見鳴沙山和月牙泉的相互依存已超出人類的自然規律,真乃是神的造化,渾然天成。人只能順應神的巧妙安排,方可領略這天地之作的奧秘玄機。

莫高窟地處荒僻的沙漠,遠離中國歷代的古都,正好滿足古代的修行者要脫離世俗、出家為僧、隱於山林曠野的修煉形式,而且躲過了歷史上朝代更迭的戰亂和文化宗教的變遷。同時,敦煌自古以來,從地方的官吏、豪門貴族、善男信女,到貧苦的老百姓,人們都篤信神佛,讓這片土地得到神佛的庇護。

在當代,中國的考察組認為,由於當地降水少,空氣相對濕度小,對壁畫的損害也較小,加之在崖壁上開鑿的方式,洞窟可以保持很好的恆濕,使得莫高窟雖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能相對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恆久地釋放著神傳文化的藝術光輝。

来源:正見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