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和「王」,為古代對最高統治者的不同稱謂。這絕不僅僅是信手拈來的三個簡單稱號,而是別有深意的,代表了古人對理想政治秩序的預設和理想君主人格的規定。本文無意從文字源流的角度探討其本義(這也許是古文字學家的工作),只想從經學的層面談談這三個名號的政治哲學意蘊。
孔穎達《尚書正義》曰:「言‘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諦也,言天蕩然無心,忘於物我;言公平通遠,舉事審諦,故謂之帝也。」《白虎通義》曰:「德合天者稱‘帝’。」「天」在古代語境中是一個本原意義上的至高存在,「帝」是「天」的一個面相,意味著「公平通遠,舉事審諦」的政治智慧。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曰:「皇,天也。」「皇」亦是天的另一重面相。《說文解字》曰:「皇,大也,從自。自,始也。」可見「皇」更具有源頭和開端的意義,是對「大立法者」的稱呼。《尚書正義》曰:「帝者公平天下,其道可以常行……而皇優於帝,其道不但可常行而已,又更大於常……然帝號同天,名所莫加,優而稱皇者,以皇是美大之名,言大於帝也。」又曰:「五帝有為而同天,三皇無為而同天,立名以為優劣耳。」「皇」這個名號比「帝」更尊貴,有類於《莊子?天下》篇所謂「神人無功」的境界。《白虎通義》曰:「號之為皇者,煌煌人莫違也。」更賦予「皇」以極大的威權。
《說文解字》曰:「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依照《說文》和董子的解釋,「王」一方面是人心的凝聚,一方面又要參通天地,將天道切用於人事。《尚書正義》曰:「不得稱帝者,以三王雖實聖人,內德同天,而外隨時運,不得盡其聖,用逐跡為名,故謂之王。《禮運》曰‘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即帝也;‘大道既隱,各親其親’,即王也。」「王」又稍遜於「帝」,因其不得不囿於時運,考慮具體的政治現實。可見,與近乎「天人」的皇和帝不同,「王」更貼近大地,與人間事務有著更緊密的關聯。
總之,三個名號之間存在著位階上的層級差異,這種差異體現了「天學」與「人學」的相輔——每一個偉大文明的開創者,無不以自然秩序來規定政治秩序。不可否認,古人的解釋乃出於「想像」,除了上古聖王的「詩性形象」之外,歷史中實在找不出人格如此完美的君主。然而,我們要討論的並非「是否存在」的問題,而是「如何可能」的問題。正是這種「想像」,標示了一種「美好政制」的「可能性」,塑造了政治現實的價值尺度和評判標準,並決定了中國古典政治的「品質」——一種「向上」的、高貴的政治。因此,不管歷史上出現過多少姦雄和昏君,奉行王道、成致太平始終是古典政治的最高目標。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