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的最後秘密(圖)
一座絕世宮殿建築,承載了項羽二千多年的悲傷,以及文人墨客說不盡的激情與夢想。如今,考古學家終於找到了它的確切所在,但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太多的謎題還是等這座宮殿完全露出地面才能找到答案。
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阿房宮建於二千多年前的秦代。秦始皇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每征服一國,就繪製該國宮室圖,在秦國都城咸陽的渭水南岸仿造宮殿,稱「六國宮殿」。相傳當時共有宮室145種,著名的有信宮、甘泉宮、興樂宮、長楊宮等宮殿。想當年,咸陽宮可謂殿宇林立,樓閣相屬,曲廊幽徑,花香景深。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征發刑徒七十餘萬人伐運四川、湖北等地的木材,開鑿北山的石料,在渭河南上林苑中開始興建更大規模的宮殿———朝宮。
阿房宮遺址復原圖
朝宮,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阿房宮。遺憾的是,由於工程過於浩大,阿房宮最終只是秦始皇心中的一座宮殿,他沒能看到自己的宮殿落成。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東巡的路上,他此行的目的是為了找到傳說中的仙島,解開長生不老的秘密。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阿房宮,直到漢劉邦大軍入關還沒完工。楚霸王項羽率軍入關後,移恨於物,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被縱火焚燒,化為灰燼。烽火臺實為戰國秦景觀建築遺址古都西安,曾是中國11個王朝的首都,雖然帝王們的嘆息已湮沒在歷史之中,但其厚重的文化積澱仍無時無刻不在向世人傳遞著往昔風雲之魅幻。公元2世紀,絲綢之路就是從西安出發,直達地中海東岸。歐洲人關於中國的第一印象都和西安有關。
西安市西去十餘公里有一處自古遺留的夯土臺,被世人長期認為是秦阿房宮烽火臺(上林苑二號)遺址。烽火臺是中國古代傳遞軍情的建築。因受限於古時通訊技術,在長城沿線和西北邊疆,每隔一段距離,古人們就築起一座烽火臺。烽火臺裡裝滿柴草或點燃後容易冒煙的動物糞便,並派將士日夜駐守。若發現敵人入侵,就一個接一個地點起烽火報警,敵情很快會傳到軍事指揮區。
點放烽火的方法,白天和晚上不一樣。晚上點放火叫烽,白天點放煙叫燧。點放煙火是有嚴格規定的,如果來的敵軍不到1000人,就點放一支煙火,每增加1000個敵兵,就增加一支煙火。煙火的傳遞速度是相當快的。
那麼,這座自古遺留的夯土臺,究竟是不是烽火臺呢?
2005年3至4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工作隊領隊李毓芳率領考古人員對這一遺址進行了勘探和發掘。
李毓芳說,這個遺址出土的遺物僅限於一些板瓦、筒瓦的殘片。板瓦片表面為細密交錯的繩紋,筒瓦片表面均為細繩紋,內面為麻點紋,且泥條盤筑痕跡明顯。不管是板瓦片還是筒瓦片,均製作粗糙。考古專家認定,其與上林苑一號遺址出土的板瓦、筒瓦相同。它建築的時間要比阿房宮修建的時間早得多,與阿房宮沒有任何關係。
她還說,該建築遺址目前破壞嚴重,下部夯土臺基東部和西部早已被挖掉,但仍可明顯看出有每層厚5-7厘米的夯筑層。在殘存建築部有擾動過的礎石,南部自底部向上1.4米處發現一未擾動過的礎石,說明該建築底部和中腰還應有建築物。故該建築應為高臺宮殿建築,其形制與咸陽宮一號宮殿相似,這也是戰國建築形式的一大特點。可惜如今頂部已被破壞殆盡,建築物已無存。
「該建築遺址應為戰國秦上林苑的高臺建築遺址之一,與阿房宮的建築沒有任何關係,更不會是烽火臺一類的建築,是在秦統一以前建成的。烽火臺乃軍事報警設施,建在皇家公園裡不合常規。」李毓芳說。秦王從未上天臺祭天拜神從來都是古代帝王的重要儀式,相傳上天臺就是秦始皇於阿房宮中祭祀天神的地方。然而關於上天臺(上林苑四號)遺址自古就有三種說法:一是秦始皇為觀賞天文景觀而建;二是說秦始皇為徐福而建———秦始皇派徐福東渡為他尋找長生不老之藥,數月未歸,他十分著急,遂建此高臺東望,所以它還有一個名字叫望福臺;三是古代先民認為,五穀豐登、太平盛世均是天神、地神保佑,所以秦始皇定期率領朝臣祭祀天地,以祝禱大秦帝國物阜民豐、四海升平。
但無論出於何種說法,上天臺一直與阿房宮神秘地聯繫著,亦不斷催生著我們的想像。它的真相究竟如何?
為此,2005年4月至2006年12月,考古學家們對該遺址進行了勘探和發掘。
經過對阿房宮前殿遺址東側30多平方公里、前後近一年的考古調查、勘探與部分發掘,李毓芳發現,傳說中的上天臺遺址實際上是戰國時期營建的上林苑中的一處宮殿建築群。
她說,上天臺遺址位於西安市未央區三橋鎮阿房宮村南、趙家堡村東北,西距阿房宮前殿遺址500米,地面之上現在有一高大土臺。其周長約310米,高約20米,當地人稱為「始皇上天臺」,是阿房宮遺址內最著名的建築傳說之一。20世紀40年代曾在這裡挖過戰壕;50-70年代,當地農民在此取土及進行修筑梯田、大規模平整土地等農田基本建設(當年指揮部就設在遺址的土臺之上,搞千畝平地大會戰),因此該遺址受到嚴重破壞。
從該遺址出土的大量磚、板瓦、筒瓦和瓦當等建築材料來看,它們沿襲了關中地區戰國時代板瓦、筒瓦上流行的紋飾和工藝,即與戰國秦上林苑一號建築遺址出土的板瓦和筒瓦的製法、形制和紋飾相同。有學者通過對陝西關中地區出土秦瓦的研究指出,「秦瓦紋飾變化較大,總的趨勢是繩紋越來越粗,紋飾越來越草率,春秋時期無論是板瓦還是筒瓦均飾細密的紋飾,交叉的居多。」
歷史學者魏效祖先生則明確提出,「戰國朝代的秦瓦,瓦面都用細繩紋。」據此推斷,該夯土臺應為戰國時代建築遺存。
考古學家比較了戰國朝代的邯鄲趙王城宮城中的一號宮殿建築遺址、燕下都東城的武陽臺等大型宮殿建築遺址、齊臨淄城宮城的桓公臺宮殿建築遺址、湖北潛江龍灣楚國章華臺高臺宮殿基址群等,認定上天臺建築遺址中的夯筑土臺屬於戰國時代流行的高臺宮殿建築。
歷史曾載秦有五苑,但秦上林苑的範圍,到宋代的學者已經很難說清楚了。然而,秦阿房宮前殿建於秦上林苑之中,這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是有明確記載的。《三輔黃圖》又載:「漢上林苑,即秦之舊苑也。」漢代上林苑範圍「東南至藍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長楊、五柞,北繞黃山,瀕渭水而東,周袤三百里」。根據以上文獻所說的範圍,上天臺遺址均在其中,,它無疑是秦漢上林苑的一部分。
李毓芳說,考古發掘資料進一步說明,該遺址為戰國朝代的高臺建築遺址,也就是說上林苑遺址在戰國時代已經修建,這解決了長期以來關於秦都咸陽戰國朝代是否已有上林苑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又使我們澄清了長期以來將該建築遺址作為阿房宮上天臺的訛傳。磁石門不屬於阿房宮的建築磁石門(上林苑六號)建築遺址在阿房宮前殿遺址東北2000米(位於三橋鎮武警工程學院內)。相傳當年秦始皇「累磁石為之」,故稱磁石門。作為類似現代的安全檢查門,它一是為了防止行刺者,在入門時以磁石的吸鐵性能使隱甲懷刃者不能通過;二是為了向「四夷朝者」顯示神奇,使其驚恐卻步,不敢有異心,故亦曰卻胡門。
為揭開關於磁石門神秘傳說的真相,阿房宮考古隊於2007年3月對該建築遺址進行了勘探(密探)和試掘。
考古學家仔細考證了該遺址出土的大量板瓦和筒瓦的製作工藝,認定該遺址建築的時代亦應為戰國時期。
在該建築遺址中,還出土了很多表面為斜粗繩紋的板瓦和少量表面為中粗繩紋、內面為布紋的筒瓦,及紋飾較粗的瓦當殘塊等,這又說明瞭該建築遺址同樣沿用到了漢代(西漢前期)。
李毓芳介紹說,該建築處於渭河以南秦國所建的皇家公園———上林苑中,故它應為戰國時期秦國上林苑中的一座高臺宮殿建築,而不是一座門址(沒有門道遺蹟和相關設施)。它建築的時代比秦統一以後秦始皇所修建的阿房宮要早,故它不屬於阿房宮的建築。考古工作的這一重要發現,使我們澄清了長期以來將上林苑六號建築遺址作為阿房宮磁石門遺址的訛傳。
項羽:我是被冤枉的。許多年來,項羽火燒阿房宮幾乎成了歷史常識。《史記》上明確寫著:「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唐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更是在濃墨重彩地描寫了這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後,無限感慨地歌詠:「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如果項羽的大火真的持續燃燒了3個月,那麼在阿房宮應該留下一些痕跡。考古學家們在離阿房宮遺址不遠的咸陽宮遺址上就發現了大量的火燒痕跡。李毓芳介紹說,在咸陽宮的一號、二號、三號建築遺址,都有被大火焚燒的痕跡,就是都把牆白燒成了紅顏色。還有大量的木樁灰,還有因火太大把木樁燒成了硫渣,其他的建築材料如瓦片也被火燒成了紅顏色。
毫無疑問,如果經歷過大火,阿房宮遺址也應該留存大量火燒的痕跡。李毓芳帶領著她的考古隊希望能夠在阿房宮遺址上找到蛛絲馬跡,但是工人們的探鏟一次次地探下去,每一次帶上來的只有夯土,沒有火燒過的痕跡。在這之前的考古發現和阿房宮的傳說還基本吻合,但是這一次,結果卻截然不同了。
李毓芳說,除了東西部村莊覆壓的地面以外,還在房屋和房屋之間的空地上,以及花池裡、豬圈旁、廁所旁全都進行了鑽探,一平方米5個鑽孔,這麼密集的鑽探,都沒有發現一處有火燒的痕跡。
難道這場轟動一時的大火從來就沒有發生過?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另一位專家趙志君加入進來,這位善於在顯微鏡下看世界的專家希望在自己的實驗室裡找到答案。
他把從阿房宮遺址取得的土樣帶回了實驗室。
趙志君說,假設阿房宮確實建成了,又被項羽一把火給燒了的話,那麼在阿房宮的廢墟上就應該形成一個很厚的灰燼層。這個灰燼層裡肯定有很多沒有完全燒盡的木炭,以及殘留的非常細小的炭化的木屑。
趙志君首先把土壤顆粒完全分散開,然後配製一些重液,通過浮選的方法把土壤中不同比重的物質分離出來,輕的物體就會浮到液體的表面,而重的物質就沉到底層。炭化的木屑比重非常小,如果阿房宮真的經歷過大火,那麼土壤裡包含的所有炭化木屑都會漂浮起來。
他說,若某個地方曾經發生過焚燒的事件,那麼其地層土壤中所包含炭化物的數量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我們把這些顆粒製成一個顯微晶片,就能看到成千上萬個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炭化木屑,但是從採自阿房宮的土樣來看,沒有發現這個現象,頂多只能看到二三十個炭化木屑的個體。
趙志君的顯微鏡解開了一個謎團,卻帶來了新的問題:楚霸王項羽為什麼在燒了咸陽宮之後,偏偏放過了規模更加雄偉的阿房宮呢?
要找出真相就必須找出更多的線索,李毓芳又順利地找到了東牆、西牆、北牆,但是南牆卻遲遲沒有出現。這樣宏偉的宮殿不可能只有三面牆。她勘探了所有的區域,卻只在夯土臺的南側發現了路土的痕跡———一個大膽的想法慢慢浮現在李毓芳的頭腦裡:秦始皇的阿房宮從來就沒有建成過!
李毓芳根據自己的考古結果給出了驚人的解釋。這個解釋結束了那些流傳千年的阿房宮傳說———阿房宮的建設只是完成了地基,它最終沒有全部建成。實際上,70萬人的勞力在4年的時間裏也只是完成了一座夯土臺基,而餘下的那些設計精妙的建築最終沒有付諸實施。
現在,從考古發現來看,阿房宮永遠留在了秦始皇的夢幻之中。這座傳說中壯美的宮殿並沒有被項羽焚燬———那是因為它從來就沒有建成過。而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描寫的阿房宮大火也是杜撰出來的。
今爾嘆息,將欲誰怨?夯土臺基和三面牆的遺蹟,就是如今阿房宮僅存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