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反壟斷廣遭質疑(圖)
中國北京微軟公司
【看中國2014年08月13日訊】中國官方媒體宣傳說,中國當局「依法對涉嫌壟斷行為開展調查是促進公平競爭、保護消費者權益。」然而,世界媒體似乎卻是另一種看法。
微軟尋常又不尋常
電腦軟體巨頭企業美國的微軟公司是受到中國當局反壟斷調查的著名企業之一。美國《紐約時報》8月11日發表記者尼爾·戈夫、儲百亮和尼克·溫菲爾德聯名從香港發出的有關中國的反壟斷調查風暴發表的報導,報導以微軟公司為例,繪聲繪色地表述了當前中國當局對外資企業的反壟斷調查:
「7月下旬,將近100名中國政府反壟斷調查人員同時進入微軟公司在中國好幾個地方的四處辦公地點,可不是去搜尋茶葉或閑言碎語。」
「對微軟的突襲搜查之所以看上去不同尋常,是因為搜查規模龐大。對微軟的反壟斷調查只是近來中國當局在各地看開的十幾起類似調查當中的一起。這種調查引起分布世界各地的大公司董事會警覺。中國的反壟斷監管機構看來是在大力擴展反壟斷法的執法。外國公司擔心,它們成為中國相互競爭的一些政府部門和地方政府官員眼中的軟柿子,他們都想獲得習近平主席的青睞。習近平是中共領袖,他大力提倡中國再崛起以及中國技術領先。」
反壟斷與公信力
中國當局究竟要通過什麼途徑、採取什麼手段謀求中國的再崛起和技術領先?這顯然是外界眼下對中國的反壟斷調查的主要疑慮。
路透社記者馬修·米勒在8月7日發出的一篇報導,用一句話言簡意賅地道出了外界的疑慮:「中國近來對微軟公司和包括奧迪、克萊斯勒等汽車公司的(反壟斷)調查再次令人們擔心,北京可能是在利用反壟斷法來打壓外國公司,扶持本國公司。」
中國當局的反壟斷究竟是真反壟斷,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面對來自國外的這種強烈的質疑,中國當局作出的回應是中國的壟斷調查不存在「排外」的問題,當局只是「依法對涉嫌壟斷行為開展調查,」 目的是「促進公平競爭、保護消費者權益。」
對中國當局的這種說法,香港英文《南華早報》金融新聞編輯陳澍8月11發表專欄文章提出了質疑。陳澍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國有的石油、電信、銀行大企業長期實行有目共睹、世人皆知的壟斷,但它們一直不是當局反壟斷調查或執法的目標。在這種局面之下,中國當局的反壟斷說法就難免有公信力問題:
「北京在其反壟斷運動中喜歡拿外國大公司開刀,同時卻對中國國內的壟斷企業敬而遠之,這就讓外國不禁質疑這種反壟斷運動是否是出於一種反外國企業的情緒。
「顯然是為了回應這種擔憂和質疑,中國商務部上個星期表示,反壟斷是‘一種各國通行的做法,並非中國獨有,’中國依然歡迎外國投資者。
這話有誰肯相信嗎?」
反壟斷與中國政治
《紐約時報》等世界媒體指出,中國政府負責反壟斷執法的各家部門近來突然活躍起來,竭力表現自己的存在,這種局面與中國國內政治形勢的微妙變化有關—中共黨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臺以來對中國的經濟決策機構進行了改組,設立了許多主管經濟政策的小組並自任組長,使得國家發改委等機構感覺自己的權力受到削弱或貶低,於是它們就發動針對外國企業的反壟斷調查,以尋求補償自己的權力損失。
與此同時,日本工商新聞報紙《產經新聞》8月11日發表報導,則是這樣把中國當前針對外資企業的反壟斷風暴跟中國政治更直接地聯繫起來:「中國政府正在增加對包括日資企業在內的外資企業的壓力。當局對汽車、信息技術、食品等外資企業陸續展開反壟斷調查,壓力之下產品降價的企業不斷出現。有觀察家指出,(當局展開這種針對外資企業的反壟斷調查的)背景是,一方面要轉移中國人對中國企業舞弊的視線,同時對外資施加壓力以扶持提升國內產業,這是習近平領導班子所追尋的目標。」
人們想起了賴昌星
中國當局一方面理直氣壯地大力扶持國有壟斷企業,一方面又大張旗鼓的反壟斷運動。這種局面在中國國內外招致譏諷,其中最受質疑的是中國國有石油壟斷企業。
隨著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的壟斷性國有石油企業中石化和中石油(網民給的綽號是「兩桶油」)壟斷市場。不少民眾抨擊說,這兩大國企巨頭賺取暴利卻大喊虧損,同時給消費者提供質次價高的產品,坑害消費者,損害環境。
但公眾的抨擊並沒有使「兩桶油」作出多少改進。無可奈何的中國公眾轉而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表示十分懷念石油走私犯賴昌星。在1990年代,賴昌星走私石油賣白菜價尚且大賺,當時中國油價低廉,民眾歡喜。如今「兩桶油」的油價比賴昌星時價格高了不知道多少,公眾苦不堪言。而「兩桶油」卻大喊虧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面對公眾以玩笑的形式發出的這種強烈質疑,中國當局從來沒有作出回應。中國的石油產業原先屬於中共中央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的勢力範圍的。
在周永康和他在石油業界的「石油幫」被拿倒之後,中共當局指控他們貪污腐敗。
但迄今為止,中共當局也一直小心翼翼地迴避了「石油幫」的貪腐與「兩桶油」國有壟斷以及高油價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