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香港好人「少」?(圖)


看中國配圖

【看中國2014年08月08日訊】你是好人嗎?絕大多數的人均自以為自己是好人,或希望別人覺得他們是好人。香港於三月特首選舉時,唐英年的妻子說他丈夫為好人。為何世人均希望別人認為他們是好人?做好人有什麼好處?好人不愁沒飯吃?這可不是。世上很多人三餐不飽,當中相信不少是好人。好人易找對象?也不是。不少想成家的王老五及老處女也是好人。那做好人有什麼好處?做好人的好處大多隻是名譽,如中國人所說,「人為名死,鳥為食亡。」

關於「好人」的故事,中國自古己有。在宋朝便有「誤殺好人」的成語故事。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便傳有「苟杳呂洞賓」後被改為「狗咬呂洞賓」的好人故事。中國有千多年文明,號稱禮儀之邦。一個有禮貌,有儀錶,守廉潔,而又知恥的人,是否好人?不夠。除禮儀廉恥之外,中國人還有一種美德,而西方人沒有的思想,是對父母的孝。在封建時代,一個人死了父或母,便可能三年不娶或不嫁;做官的,便要回鄉守孝,否則被皇帝知道,便不得了。一個孝子是否好人?在民國之前,孝子多會被認為好人。但在今天的尺度來看,是不夠的。

一個樂善好施的人是否好人呢?也不一定。因一些壞人也捐款做善事。

一個品德好及行為好的人,會被很多人尊敬。但離好人的標準仍差少少。為何?因品德及行為是外在的,是另人可以看出的。但人們可能看不到他的思想及期望。作為一個好人,除了要品德好及行為好外,他的思想及期望也要好。什麼是好的思想及期望?是希望別人好。自己有的好東西,也希望別人有。一個樂善好施的人不一定是好人,一個品德好和行為好的人也不一定是好人,那麼誰是好人?為何香港好人少?是否有一些國家好人多?

1789年法國大革命,法國人追求的是三大理想:自由,平等,和博愛。這博愛的觀念,在戰國時代已有。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便是博愛的精神。那麼一個實行博愛的人是好人吧?也不一定。那麼還需要什麼意想才可算是好人?是自由和平等。

自由是一個重要的觀念。每個人均想有自由。但自己享有的自由而不欲別人有,是不對的。這包括行動,宗教,言論等。那麼一個支持自由和實行博愛的人是好人吧?還不夠。還欠什麼?是平等。

這平等的觀念很重要,這亦是為何香港好人少。在中國帝王時代,是沒有平等這一觀念。人們提唱及尊從的是「守份安命,順時聼天」。這平等的觀念,說易難行。這不單包括在公共場所的行為和參與,(公共場所:如白人可以坐在巴士前座,黑人也可以。)還包括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這便是說,你可以選特首或議員,我也可以。你可以參選特首或議員,我也可以。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平等包括民主。這便是為何1789法國大革命所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和博愛的三大理念,不提民主。因民主已包括在平等內。

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品德好和行為好外,好人還要支持及實行自由,平等,和博愛。所以,好人的正確定義是四頂:品行,自由,平等,和博愛。

在西方國家及差不多全世界各地,一個國家應否民主很少成為議題。因民主是普世價值。權力由人民給與,是理所當然的。反觀在中國,只有共產黨員才可以當上最高領導人,不是共產黨員的人便不可以。這便是不平等。這不是支持平等的理念。這是不平等的觀念。不支持平等的人,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均不是好人。從香港的歷屆選舉結果來看,支持親共派的選人有四成多。這是一個驚人的少數。竟然有四成人持有不平等的理念!這便是為何香港好人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林法祥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