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代文人為什麼追求慢生活?(圖)

 2014-06-17 10: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追求雅緻的慢生活,中國古代文人是這方面的典範。

清代張潮寫的《幽夢影》是古代文人慢生活理論的代表作。張潮認為:「人莫樂於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閑則能讀書,閑則能游名山,閑則能交益友,閑則能飲酒,閑則能著書,天下之樂,莫大於是。」張潮所說的閑,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有閑工夫,二是有閑心情。有閑工夫則時間上可以放慢;有閑心情則心理上才能追求慢生活,因此張潮所說的閑,絕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進取的,有了閑情,有了逸致,人們才能從容地、舒心地享受人生、思考人生、超越人生。

唐人李涉有首《登山》:「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昏昏沉沉的日常生活使人似醉若夢,由於春天即將過去,詩人很勉強地去登山觀景,一個偶然的機遇,在長滿翠竹的寺廟庭院裡,和一個世外高僧談經論道,於是感受到了忙裡偷閑慢生活的快樂人生。

宋代理學家程顥則把慢生活和人生境界聯繫在一起。比如「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道通天地,思入風雲,富貴不淫,貧賤有樂,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同樣,孔子在《論語》中表彰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像程顥、顏回所追求的不僅是對日常功利的超越,對貧賤困境的超越,而且表現了古代文人「富貴於我如浮雲」的高雅境界和慢生活中的快樂。

《無門關》第十九則有首禪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此詩生動地描繪了禪宗以平常心悟道的慢生活。

元代無名氏的《永遇樂》,更從人生有限,為歡幾何的角度說明古代文人為什麼追求慢生活:

忙裡偷閑,鬧中取靜,利名休競。有限光陰,無涯塵事,貪愛何時盡。無情烏兔,催人早老,暗裡換了綠鬢。此形骸,假合幻化,算來有甚憑準。隨緣度日,和光同塵,惹甚閑愁閑悶。富貴由天,榮華是命,休更勞方寸。心中無事,眼前清淨,俱是快活時景。你若待,般般稱意,耐心。

所謂慢生活當然不是無所事事,而是忙裡偷閑的慢時間、慢節奏、慢動作,慢心情。因而慢生活是從容的生活,詩意的生活,超越的生活。

来源:老人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