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海外華人教育子女學中文的困惑和出路(一)

 2014-05-31 00:2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編者按:心理學教授楊子江,曾是《高等教育研究》雜誌主編,前華盛頓州註冊心理師,從事心理諮詢、心理治療20年,擅長兒童和青少年心理輔導、家庭關係與心理創傷輔導。本報將推出楊教授解析華人教育困惑的系列文章,幫讀者解決教育難題。

華人移民美國漫長的歷史有兩個鮮明的特徵:一是特別念舊,離人去國遊子思鄉,身牽異域魂系故國的情懷濃烈;二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忘不了子女中國語言的教育,把它當作通向母國的橋樑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的鑰匙。在時光隧道裡,他們對母國的情感就像一束永遠吸住他們相伴相隨的光影。歷史和現實讓我們知道,掌握了中文的美籍華人更加聰明,他們有超常的索隱究源的能力,其智慧能博涉精研,其才幹能架海金橋。已故的著名美籍華人科學家田長霖先生說過:「華人要想在美國社會爭得一席之地,還要靠中文和東方文化背景建立的優勢和信心」。其實,我們所需要繼承和發揚的優秀中華文化中就包括了漢語、漢字。它們並非是字面的、發聲的,它們實際上已經相當程度的融化在我們華人及其子女身上,決定著我們的喜好、願望與追求。我們身上,包括今天的孩童和他們的後代,有否棄不了的祖先的血。倘若對它持無所謂、摒棄或強行違逆的態度,都只會給我們的華人增加劇烈而無益的痛苦。然而許多華人(以年輕人為多)不重視子女的中文教育,強調英文,忽視中文。不與孩子進行國語交流,大約十歲左右就拒不說國語了。

為了使華人子女真正學好母語並繼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營造和優化華人家庭語言環境,是學好國語的基礎 」。也就是說,華人家庭成員,尤其是對待孩子,長期常年說國語,十年磨一劍,成效絕對顯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主要是指語言影響和行為影響。心理學研究證明,兩歲至七歲半是兒童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也是年齡心里特徵)。兒童以自己的「交往方式」與凡是能夠接觸到的人,首先是父母「對話互動」,發揮聽覺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他在當胎兒的時候在母體內唯獨聽覺十分發達,且有記憶。出生後聽覺更是首當其衝十分活躍,不斷識別並記住那「語音」與具體「對象」之間一遍又一遍的聯繫,從而學會許多詞彙。一項研究顯示,五年多時間,兒童與「發出信息」的各類「對象」互動,可獲得大約4,400多個詞彙。只要父母(或家庭裡的其他人)按照生活的邏輯,習以為常地跟孩子說話,說國語,只要有心、用心、堅持不懈,語言教育就會成為既輕鬆又快樂的事。因為它是一種氛圍,一種習慣,一種興趣。其實孩子只要有說話的環境、對象、內容就會有興趣的,毋須刻意遵循什麼原則。就像在中國國內那樣。要知道,兒童們甚至喜歡多說話,並且喜歡與多個對象說話。父母一定要抓住這個時期,不要輕易放過。

對於兒童來說,當外在刺激最容易在大腦當下深刻印象的時候去奠定基礎是容易的。這時的記憶迅捷、強健,頭腦與心腦尚無什麼挂慮、沒有什麼謀圖,不複雜。孩子從會說話開始至七、八歲,是「聽」與「說」和「說」與「聽」交替影響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對積累詞彙十分有利,孩子愉快、活躍。因為這些詞彙會很及時在孩子生活活動中反映出來。我做過長期試驗發現,在美國的華人子女,到七、八歲甚至十歲前,不必一定要他們讀(即認識漢字),也不一定要他們「寫」(即作文),只要他們能達到流利的說「國語」就可以了,這個「課題」可以留在他們長大後選學中文(外國語)時就迎刃而解。

父母不必擔心孩子的英語學習。這是他們日常的、長期的任務,語言環境十分豐富、便捷,用不著父母再創造什麼。

来源:看中國來稿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