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棋是很有意思的活動,不僅能增進智力,同時還可靜心養性。
我國棋類活動的歷史悠久,兩千多年前的先秦典籍中,已有關於圍棋的記載。最早吟詠像棋的詩,見於《楚辭•招魂篇》:
菎蔽像棋,有六簿兮。
分曹併進,遒相近兮。
成梟而牟,呼五白兮。
戰國時使用的棋子為象牙所制,共十二枚,六白六黑。從詩中看出,下棋的雙方,各執子相逼,直到殺死對方梟才算勝利,這是一種以戰鬥形式來決定勝負的棋戲。
漢畫像磚「仙人弈棋」圖
棋史學家認為,中國像棋實際上成型於唐,完備於宋。唐時流行的寶應像棋,為中國像棋的前身。牛僧儒《玄怪錄》載,寶應年間,汝南人岑順夢見下像棋,有詩云:
上將橫行系四方,輜車直入無迴翔。
天馬斜飛三度止,六甲次第不乘行。
足見當時已有縱橫格式的棋盤,車馬馳騁,兵卒已不能後退。有史載,天寶初年,唐明皇與楊貴妃在宮中下棋,以宮女三十二人為棋子,抹胸綴為棋子名稱,在繪有棋盤的地上,走動以弈棋,妙趣盎然,故有香車、桂馬、金將、銀將等棋子美名。據說香港也曾出現過這種文娛著棋法,觀眾在台上猶如看體操表演,令人耳目一新。
唐代弈棋仕女圖
唐代詩人詠棋之作不少:李商隱借棋抒懷,有感而發,寫下玉作彈棋局,心中最不平之語;白居易登樓遠眺,感慨萬端,吟出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為種菜畦之句;杜甫則真實地刻畫了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弄釣勾的農村生活圖景。劉禹錫還在他的詩文中,描寫了一名棋手,如何默記棋譜,遠行千里尋找對手的故事,可見當時人們對棋道研究之精深。
宋人弈棋圖
宋代圍棋高手賈元,為太宗時期的棋待詔。他與太宗下棋時,怕得罪皇上,只得故意輸棋。但又怕宋太宗看出破綻,於是每局只輸一、二子,最多下個平局。時間長了,太宗發現其中有詐,便故意憤怒地說:你是一代棋王,怎麼連我都贏不了?如果這一盤還下不贏,我就把你投到護城河裡去。賈元不敢多說,只得連連點頭。可這一局弈完。又是平局。當太宗叫人要將他扔進護城河時,他才急忙高喊君王息怒,此局臣勝君王一子。原來賈元果真勝了一子,因怕皇上見怪,故運算元時,一直將這一子攥在手中,未敢亮出。對此後人曾吟詩讚曰:
待詔賈元棋藝精,隨心所欲戰太宗。
為了不被投入水,贏得一子握手中。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多才多藝,為我國蒙目像棋的最早創始者。據《湧潼小品》載,每逢夏天,文天祥與國手周子善到溪水中游泳,並在水面上意以為枰,默弈決定勝負。每逢生日,文天祥總是下棋取樂,在《生日中與肖敬夫韻》一詩中曾吟道:
客來不必籠中羽,我愛無如桔裡枰。
一任蒼松栽十里,他年猶見茯苓生。
另趙師秀的《約客訪》詩別有風味: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半夜,閑敲棋子落燈花。
寫主人邀約朋友來家對弈,對方卻因阻雨未到。失望之餘,更增加了主人岑寂之感,於是只好閑敲棋子直至深夜。詩句雅淡、明快,富有生活情趣,也反映了當時下棋之風非常盛行。
明太祖朱元璋也愛下棋,相傳他曾與開國元勛徐達,在南京莫愁湖畔對弈,並許下諾言,若徐勝便以莫愁湖相贈。當日,君臣二人一直下到夕陽西下,一局方告圍成。結果棋藝高強的徐達,竟將一百多粒棋子,排出萬歲兩個大字,巧勝太祖。朱元璋大喜,當即傳旨將莫愁湖賜與徐達,並在下棋處建了一座勝棋樓。後人據此撰聯曰:
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煙雨;
王侯事業,卻如一局棋枰。
聯語觸景生情,將古來帝王們的事業巧妙地比作一局棋枰,讀來大有江山依舊,人事全非之感。
弈棋是很有意思的活動,不僅能增進智力,同時還可靜心養性。日籍華人吳清源,一九五零年就獲得日本九段棋手的稱號,曾馳譽棋壇十餘年,無一敵手。他最喜愛白居易的詩: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
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
每次弈棋完後,他都要默誦這首詩,作為鎮定自己的清涼劑。吳清源給朋友寫字,愛題寫不開口笑是痴人的詩句,勸慰棋界朋友對於勝負不必過慮,應一笑置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