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5月08日訊】早晨,上班族從小區電梯裡走出,趕往公交車站時,會碰到路口小巷擺成一排的菜攤,水果攤,早點攤,狹路相逢,拎起豆漿雞蛋燒餅油條就走。攤主們送走上班族,又迎來送完孩子上學,和公園晨練歸來,順便買個蔬果的主婦和老人。忙到九十點鐘,生意淡了,回家補覺的補覺,下地幹活的幹活。
傍晚,上班族從擁堵的道路,擁擠的公交車上走下,到回家路口又會碰到擺成一排的麻辣燙攤,燒烤攤和平價衣服攤。攤主換了一撥,面孔和經營品種也不同,只是同樣做著臨時生意,兩三個小時就散去。
這些做早市和擺夜攤的人,並不願意納入附近市場的管理,交錢買個正經的攤檔。一來,他們沒打算做個全職賣家,只想當流動的兼職小販,比如附近的農民,家裡種的水果蔬菜,吃不完就拉出來賣賣,賣完一茬又歇著了。二來,市場的管理費收得高,規矩也多,天天出攤,朝五晚六,人手不夠還干不過來。進駐超市更沒可能,超市只做有品牌的,小散連供貨的資格都要受審核,賣多貴也跟他們無關。
現在社交網路面臨的景象差不多。起初它是一個社交平臺,每個人在上面建立賬號,關注好友,閱讀信息,分享生活,有名氣的叫大V,普通人叫粉絲,其樂融融地玩耍,互動。但是很快,用戶發現自媒體的價值,名人明星,可以用微博宣傳電影,音樂和書,號召粉絲購買,那麼普通人除了做消費者,又可以利用平臺做什麼呢。微博營銷這個名詞隨著電商和社交網路的結緣,發揚光大,它不再是名人明星和營銷專家的專利,微博和微信變成「電商平臺」,越來越多普通用戶當起了小賣家,利用平臺發布資訊,推廣商品。
這是平臺運營商起初沒有想到的。他們作為運營商,一直掌握主動權,即吸引用戶,增加流量,炒作話題,運作上市。給用戶提供免費的平臺,是為了保持活躍度和樂觀的數據,方便招商引資談合作。結果,運營商還沒找到新的盈利方式,用戶先賺錢了。而且用戶一旦掌握社交網路的營銷方法,就捨不得放手。從你的全世界信息流路過時,就像早晨和傍晚在熱鬧的路口走過,叫賣聲不絕於耳。
運營商很生氣,他們從開發產品到運作成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有人開玩笑說,微博上市是為了融資還債。而現在,整個社交網路變成大賣場,原創內容生產者越來越稀缺,但凡有一定影響力和閱讀量的用戶,都會想辦法產生附加值,比如段子手必然成為營銷賬號,作家必然賣書,導演必然賣電影,傳媒必然賣熱點,好友之間的關係,也變成互相幫忙發小廣告。
社交網路的開放性,使得運營商難以阻止廣告營銷的自主交易。比如知名品牌,直接找到名人用戶,以一定的推廣費為報酬,在名人微博中植入廣告,可以是團購,可以是試用體驗,可以是事件營銷,可以是代言。效果往往比在社交平臺固定的廣告位投放好,費用卻大大節省。粉絲多達幾百幾千萬的名人,輕輕扇動一下翅膀,就是一陣營銷狂風。運營商的廣告收入則受到嚴重影響,不但如此,優質內容變少,用戶閱讀體驗變差。
為此,運營商努力挽救,從技術角度,削弱廣告信息的顯示,比如不在粉絲首頁顯示,不進入公共信息流。同時,從經營角度,試圖規範廣告交易,比如建立微任務平臺,讓廣告主挑選客戶下單,讓授權合作的大V接單,平臺從中抽取30%管理費。還為小賣家提供粉絲頭條等收費推廣,幾十到幾百不等。
可運營商的做法是鋌而走險的,一方面,最初的用戶協議中,並未限制用戶發布廣告,另一方面,以名人明星吸引普通用戶和炒作話題的平臺,是默認大V有微博營銷資格作為價值交換的。如果當大V的利用期過去,反過來壓制他們的營銷權,必激起反感。矛盾激化,大V則可選擇出走,平臺得不償失。
普通用戶或說小賣家,由於技術限制,嘗試購買推廣服務,如果服務質量不好,收費昂貴,他們也會反感綁架行為,最終轉戰到不受限制的社交工具上去。
在所有用戶體驗中,「不友好」是最差的體驗。這是運營商要重視和反思的。所以互利互惠的原則應貫穿始終,過度管理容易破壞網際網路的平等自由精神。你可以引導,也可以提供選擇,而不是強行限制利益。
有人做過很好的類比,電信運營商,不會因為你在電話裡談了大生意就要求分成,飯店包房,也不會因為你見客戶談合作而額外收費。社交網路若因提供免費平臺就限制用戶發布廣告,不如提供雙向選擇,一種是你享受免費服務,但無條件接受平臺在你的首頁空間發布廣告,一種是你付費成為VIP用戶,以粉絲數量多少分等級交付一定的月費或者年費,作為空間租賃的費用,然後可以自由發布廣告,只要內容合法,也可以屏蔽其他廣告騷擾。
社交自媒體的走紅,與它的營銷價值分不開。既然走到電商平臺這一步,就順勢而為,不再把自己當作內容商和廣告商,而是做好服務商。最後它將發展成什麼東西,用戶會用時間給你答案。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