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聊聊古代的「勞動節」(圖)

 2014-05-01 16:1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五一」國際勞動節是勞動者自己的節日。其實我國古代也有勞動節,《帝王世紀》記載,被尊為「三皇」之首的伏羲重農桑、務耕田,在每年農曆二月二時要率各個部落聯盟的首領「御駕親耕」,百姓也要在這天開始下田耕作。

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曾記述了周武王在每年的二月二都會舉行盛大儀式,率文武百官親耕,並將這天定為「春龍節」。自唐代開始,二月二被正式定為「耕事節」或「勞農節」,皇帝還要率百官出宮到田裡耕地、松土,象徵性地參加勞動,農民們要在農具上綁上顯示喜慶的紅綢布下地播種。

清代有一幅叫做《皇帝耕田圖》的名畫,畫中身穿龍袍的皇帝扶犁耕田,身後跟著幾位大臣,有的鏟土、有的撒種、有的牽牛,遠處是挑籃送飯的皇后和宮女。畫上題詩曰:「勞農節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清政府規定,「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賦稅雜差,勞農節賞絹一匹,棉十斤,米一石」。表示官府對辛苦了一輩子勞動者的節日待遇。由此可見,龍抬頭的「二月二」其實就是我國古代名副其實的勞動節

歷代文人墨客也常在自己的詩作中表達對勞動的感受。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至今仍被傳為佳話,他隱居之後醉心於田園生活,超然世外,自得其樂。每天就是讀讀書,寫寫詩,喝點兒酒,種點兒菜,舒活舒活筋骨,有《歸園田居》為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種菜勞動不僅僅是為填飽自己的肚子,在他的心裏,那幾畝田園是與官場相對立的理想洞天,尋常的農家景象無不體現出迷人的詩情畫意,巧妙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理想和人格節操。

唐代詩人李紳的名字並不耳熟能詳,但要說起他的一首《憫農》詩恐怕就無人不曉了。一年夏天,李紳回鄉探親,當他看到田野裡的農民在炙烤的日光下辛勤耕地時,不禁大發感慨:「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還因此獲得了「憫農詩人」的雅號。

来源:大公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